科技如何結合人類底蘊?

陳敦源 2024/12/25 14:56 點閱 553 次
我對人類掌控科技應用良善與否的判准,都是來自於配戴科技鎧甲的光芒武士們。(網路截圖)
我對人類掌控科技應用良善與否的判准,都是來自於配戴科技鎧甲的光芒武士們。(網路截圖)

科技再風騷,也必須與人類社會的底蘊與需要結合!

「包容科技」這個詞很弔詭,科技從個人技能來說,是現在的學習主流,上週院務會議聽一位系主任說,現在高中學生的領域選擇,已經逐漸放棄文科而走向法商和理工,也就是說,科技的應用有其「霸氣」,特別是在薪資市場上輾壓文科專業,毫不手軟。

當然,這也讓許多科技新貴眼睛長在頭上,除了輾壓還是輾壓,人生勝利組的視角看世界,沒有甚麼「包容」的可能,就像科技背後的數學專業,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你們這些文組的能耐我何?

理工成為人生勝利組

但是,這些年在臺灣數位治理研究中心推動政府數位轉型的道路上,曾與許多技術背景的人員或是教授的協力合作的過程中,我發現科技人對於人文領域還是有許多的尊重,表面上是術業有專攻,但實際上面對機器與物質的自然科學研究者,到頭來還是要面對以人為主軸的社會。

科技可以輔助這些領域的發展,但無法完全取代以人為本的發展動機,因此,不論科技的發想、研製、應用與修正,都需要從人的身上找到最關鍵的資訊,不然科技沒有意義。

今天開會也聽到一位老師分享,最近學界崛起很多從理工來的AI大師們,開始願意進入不同的領域來應用它,上週他參與一個會議,會中就有一位技術領域崛起的AI領頭人物大談剛剛發展出來關於社工領域的應用模型,只不過該模型面對社工專業實務工作者的縝密提問往往無法招架!

AI如何落地?

我們也聊到政府一頭熱地要引入AI,但是卻從來沒有好好從下到上去研究AI落地的路徑應該怎麼設計,花了大筆資金請AI頭臉人物來演示的結果,只讓公務人員更頭大而已。

晚間一位社工背景的教授好友,在她FB貼了這麼一個由中研院所領導的AI落地計畫,其落地的核心是從社會工作中的老人或是障礙研究(Disability Studies)的角度出發,尋找AI應用的介入焦點,這個計畫的包裝是AI科技,但實質上是台灣潛在老年化社會,每一個人都需要去面對的老人照護負擔問題,科技對於弱勢的包容是這個計劃最重要的意義所在,科技可以幫助一個國家打勝仗,可以讓一家公司輾壓群雄,但是拿來幫助弱勢,才能實現科技真正的目地。

配戴科技鎧甲的武士們

最後,能夠駕御科技,是當代人生勝利組的表徵,但是不論擁有這樣能力的人是否會將科技輾壓一切的鋒芒外露,我對人類掌控科技應用良善與否的判准,都是來自於配戴科技鎧甲的光芒武士們。

碰到社會弱勢時的態度與作為是甚麼來決定的,無法與社會底蘊與需要結合的科技,最多豐滿了創業科技人的個人荷包,讓自己家中多一台跑車與有能力換新的豪宅而已,解決人類文明中的重要問題無關,最終也會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更大的問題而已!

2024年英國選出的牛津年度風雲詞彙(Oxford Word of the Year)是「腦腐」(Brainrot),科技發展帶來的是人類腦袋的退化環境,不論在政治極化、社會陷落、經濟不平的背後,都有科技無限上綱的影子,科技,始終來自與受困於人性,因此,它不能只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