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國人有腸躁症 醫師推低腹敏飲食

吳婉瑜 2019/05/27 17:16 點閱 28345 次
曾屏輝表示,腸躁症成因複雜,有壓力、消化不良、睡眠不正常等,確切成因仍不明。(photo by 吳婉瑜/台灣醒報)
曾屏輝表示,腸躁症成因複雜,有壓力、消化不良、睡眠不正常等,確切成因仍不明。(photo by 吳婉瑜/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吳婉瑜台北報導】我國每10個人有2人患腸躁症!董氏基金會27日指出,台灣腸躁症盛行率約22%,患者長期出現反覆或交替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曾屏輝表示,腸躁症成因包含壓力、睡眠、飲食習慣等,可透過攝取高纖蔬果和「低腹敏飲食」改善。

腸躁症成因複雜

腸躁症成因包含壓力、情緒問題、睡眠不正常、腸道菌叢異常、腸道發炎或感染、飲食習慣不佳等,曾屏輝說,尤其西方飲食型態如高油脂、高精緻糖攝取,可能造成腸道蠕動異常或內臟感覺異常,此外,也有10%消化不良的患者合併腸躁症,腸躁症確切成因仍不明。

曾屏輝表示,腸躁症是功能性問題,透過大腸鏡、糞便潛血與長期觀察才能確診。患者若過去三個月內每周有一次腹痛,且腹痛與排便有關、排便頻率變多或變少、糞便外觀形狀改變,符合上述症狀即有可能患罹腸躁症。

改變飲食習慣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從預防角度來看,透過攝取足夠膳食纖維的蔬果,有助腸道益生菌生長、抑制壞菌。另外,低腹敏飲食也可幫助患者改善腸躁症。

許惠玉指出,低腹敏飲食是指存在於食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低腹敏食物如:奇異果、不含乳糖之乳製品、糙米、馬鈴薯等。而高腹敏食物是指高果糖水果、含乳糖之乳製品等。曾屏輝也認為,現今腸躁症的治療趨勢是從改善飲食做起,有研究指出,患者增加低腹敏飲食後有50-80%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