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家庭的教養之道

醒報編輯部 2018/09/13 10:58 點閱 17416 次

讓家規化為習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定要受各種各樣規矩的限制。沒有原則、不遵守規則的人是最可怕的人。我在跟猶太人的交往中漸漸明白猶太人為何聰明,為何那麽會賺錢,為何能在許多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他們靠的絕不是高智商,而是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猶太家庭教育之所以成功率高,是因為他們非常重視自小時候、從小事為孩子建立家庭規範,比如:出門跟家裡人打招呼、遇見鄰居主動問好、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乾淨、公用的東西用好後放回原處、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等。

一旦行為被不斷强化,就慢慢內化成孩子自身的一種習慣,父母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孩子也終身受用。懂規矩是一個人良好素質的表現,也是其未來立足社會的基本素質。

以色列父母對待小孩,往往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有規矩並不等於沒主見,關鍵要把握好原則。

遵守的原則

猶太人有個流傳很廣的比喻,他們說在一片草場上,如果羊在柵欄裡東奔西跑,吃草玩耍,這叫作活潑,牧羊人沒必要干涉。如果羊跳出柵欄,那就是放肆,牧羊人就要履行職責讓羊回到柵欄內。這個柵欄就是原則,只要在原則之內,就可以自由活動。

堅持原則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這不僅關係到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也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敬畏規則,而不是處處以我為尊。希望孩子遵守的原則,父母必須先遵守。如果父母首先違背原則,那麽其在孩子心中就會失去權威,教育孩子將會一次比一次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堅持原則、嚴格要求,正是出於對孩子深切的愛。父母愛孩子的心意無止境,但唯有高品質的父母之愛,才讓孩子受益終生。

猶太人有著嚴格的家規。當孩子呱呱落地的時候,父母已經在遵守傳統的契約,跟著規矩走。猶太人的每一個節日都有非常煩瑣的、需要遵守的規矩,孩子在這種環境中耳濡目染,他的骨子裡養成了一種規範,這是一種自然發展的結果。

華人父母往往剛開始讓孩子自由發展,等孩子到了某個年齡階段,突然發現孩子太散漫太自我,才開始要給孩子立規矩,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很多孩子覺得自己十八歲了,應該擁有自由。我在這裡要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法律是彰顯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所以如果孩子們要很多自由,你可以問他 :「小鳥自由嗎?但是就連牠也不可能飛出天空。」所以再大的空間給你也是有邊際的,仍然須遵從一定的規範和規矩。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爸媽現在樹立的規矩是他將來人生道路上一定要經過的考驗。

規矩是規範養成的

那麽,父母該怎麽給孩子立規矩呢?我認為真正的規矩是規範養成的。比如幾點到幾點小孩是要吃飯的。在嬰兒時期,你可以按照書本上的知識來餵養,但是一旦孩子有了語言能力,你往往容易被他所左右,然後你不遺餘力地跟在他屁股後面轉,只為了讓他開心。這就本末倒置,後果就是孩子無法無天。

真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首先從自覺開始。自覺是父母在人生當中慢慢傳遞給孩子的,當你一點一點地傳遞給他,他慢慢就有了自覺的習慣,自覺的習慣會讓他受益一生、愉悅一生。

如果你一味做「直升機」和「開路機」,孩子的自覺就沒有空間來養成。他就不是他自己了,而是你的附屬品。隨著社會發展,手機、電腦都成了一種工具,但現在很多孩子把這種工具變成了一種玩具,家長還得意揚揚地把這些作為工具給孩子使用,這非常不合理,也很可怕。

##培養習慣從生活開始
培養孩子的習慣從哪兒開始呢?我覺得是從生活開始,從點滴開始。看上去平凡無奇的大小事情其實都是孩子的規範行為,比如早上時間到了要高興地起床,看著朝霞,開心地迎接新的一天。睜開眼睛跟爸媽問好,跟美好的一天問好。而不是你叫他起床,他哇哇大叫,賴床不肯起來。我一直認為孩子幼小的心靈有著對美的感受,當清晨的一抹陽光照進窗戶時,孩子睜開雙眼的第一感覺應該是今天真好,陽光真好,爸爸媽媽真好。

很多家長跟我說早上叫孩子起床猶如打仗,怎麽會有好心情?其實那是爸媽的方式和方法不對。比如我孫女貝貝如果前一天晚睡,第二天早上如果我在兒子家,我就會坐到她的床邊,開著非常小聲的音樂,然後我輕輕地跟她說:「貝貝,你看看,太陽都曬到屁股囉,早晨真好。」對孩子,我們需要引導。我喜歡用一些很美的語言來跟孩子對話,即使是催他們起床,我也會儘量充滿詩意地表達,讓他們從我的話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為人父母要懂得引導自己的子女,孩子才會隨著你健康的思路慢慢養成良好的習慣。

啓發式教育

猶太人給孩子立規矩和對規矩的遵守,讓我受益匪淺。在此我想講一個我的以色列友人的教子故事,這個媽媽的做法給我了極大的啓發。有一天,孩子問她:「我想到同學家裡去玩,可以嗎?」我朋友說:「可以,但必須在中午十二點前回來。」可那天孩子比預定的時間晚了一個小時才到家。朋友見孩子回來了,什麽也沒說。孩子不緊不慢地換衣服,然後吃飯,等吃完飯出來,孩子說:「媽媽,我們現在去看電影吧。」因為每到週二他們家都會一起去看電影。這時,朋友指了指牆上的鐘,說:「今天來不及了,電影是看不成了。」看著孩子很懊惱,我朋友說了一句十分惋惜而又耐人尋味的話:「這真遺憾!」

面對孩子缺乏自控能力的拖沓,我這位朋友沒有嘮叨,沒有指責,只說了寥寥幾個字,也未採取其他任何處罰手段,卻使孩子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不講規則,不懂得守時是要付出代價的。

現今主張對孩子進行啓發式教育,我覺得有道理,但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孩子越小的時候,越需要這些所謂的規矩,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要學著信任孩子。違規要懲罰,但規矩要越少越好,而且孩子越大,規矩要越少。

我們家到底有多少規矩?其實我都想不出太多,可能不會超過三、四件事。比如說,出門時對家裡人打聲招呼,孩子出去前我們會先定好回家時間;要有禮貌,遇見鄰居要主動問好;自己的房間要收拾乾淨,吃完飯要把碗筷拿到厨房;家裡公用的東西有固定位置,用後最好歸位;一家人看電視時若某人有自己的愛好,應協調安排。男孩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有些已經改正的壞習慣還可能再犯。而像喝酒、吸毒、賭博、打人等較為嚴重的,我覺得這不屬於立規矩的範疇,而是屬於應該禁止的事情,孩子們也知道這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我不需要反覆强調。另外,我也不會因為他們違反了規矩,就馬上處罰他們,偶爾忘一次就處罰未免太嚴厲了。前提要講清楚,違背規矩之後先提醒,先給孩子自我反省的時間和空間,多次提醒沒用之後,才會考慮處罰。

在遊戲中立規矩

提醒也需要技巧。猶太人特別喜歡在遊戲中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學家規,這樣既可以維護親子關係,又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受到猶太人的啓發,我也學著在遊戲中給孩子立規矩,發現效果比訓斥孩子好得多。例如:二兒子輝輝吃飯的故事讓我明白:給孩子立規矩不須針鋒相對,在開心的氛圍中也可以巧妙地立下規矩。

以色列的天氣特別熱,客廳的地板都鋪著大理石。輝輝最喜歡趴在地上吃飯,一是因為凉快,二是因為我們家客廳裡的電視擺放得比較低,他趴在地上一邊吃飯一邊看,也比較方便。有時,地上也擺著書,他一邊趴著看書一邊吃飯。「輝輝,不要趴在地上吃飯。」我一遍又一遍耐心地跟他說。「好,我知道啦。」輝輝回覆的態度很好,但是,一趁我不注意,他又趴在地上吃飯了。

我說了幾次,就是起不了作用,輝輝每天還是怡然自得地趴在地上吃飯。看到輝輝屢教不改的樣子,我想出了一個辦法來「治」他。我對大兒子以華說 :「以華,你看弟弟又趴在地上吃飯了,你把他吃飯的樣子畫出來,讓他看看好不好看。」

以華遺傳了我畫畫的天賦,他的漫畫畫得非常好,兩三下就把弟弟輝輝趴在地上吃飯的樣子勾勒出來。「輝輝,你看,你自己看看。」「啊,怎麽像條小狗啊?不可能,一定是哥哥把我醜化了!」輝輝死不認帳。

看到輝輝不相信自己在畫中的形象,我又心生一計。我找出家裡的照相機,趁著輝輝聚精會神地趴在地上,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喀嚓喀嚓幾下把他的樣子拍進鏡頭裡。照片洗出來後,在「輝輝吃飯現形記」面前,輝輝沮喪極了。「我怎麽像條狗啊?」輝輝低著頭,有點懊惱。雖然輝輝很喜歡他那條名叫菲菲的小狗,但他自己似乎不想變成狗。從那以後,輝輝再也不趴在地上吃飯了。

在為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崇尚嚴格外加棍棒的教育方式,表面上看也許很見效,孩子顯得很規矩,很服帖。然而父母過於激烈的言行,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抹不去的陰影和傷害,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從水果開始體諒人

我經常帶著孩子們一起去以色列的菜市場買菜,說是菜市場,其實很像趕市集,當時每個星期只有一次,當地的農民將自己種的農産品拿到集市上販賣。當然現在集市是每天都有的,那時一週只有一次。因為所有蔬菜、水果都是農民自己種植的,往往重口感而不重品相。到了梨子收穫的季節,集市上就有很多農民來賣梨。以色列農民的習慣是在水果上保留一點枝葉,免得水分流失,影響口感,這麽一來,梨上經常會有一些被枝葉戳出來的小洞。

每次帶著孩子去買水果時,我總是會要求三個孩子每人挑一個有一點問題但今天還可以吃的梨。是不是因為不好的梨便宜呢?不是,所有的梨價錢都是一樣的。我要求孩子們每人挑一個不好的,挑好給我看過才能去秤,而我自己卻挑好的。為什麽在可以挑好梨的情况下我卻要求孩子們挑不好的呢?孩子們非常不理解,但是在菜市場我沒有做過多的解釋。

晚上削水果吃的時候,我告訴孩子為什麼我讓他們每人挑一個有問題的梨,首先,我們要有利他的心理。如果每個人都挑好的,那這些有問題的水果給誰吃呢,我們能夠幫助別人不是更好嗎?我們幫助小販解决了三個不好的,其他人再幫忙解决幾個不好的,小販不好的水果就少了。

其次,我們一定要敬畏食物,那是水和陽光賦予我們的。以色列人敬畏陽光,節約用水,這些都是陽光和水給予的恩惠。它並不是不能吃,只是有一點小問題,我們吃了不妨礙健康,卻可以幫助別人,媽媽希望你們從小小的水果開始就知道體諒別人。

藉由這個梨子的故事,我又引申出很多問題來教育孩子。猶太家長善於用各種故事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方式比單純說教的效果好很多。

互相理解、接納包容

我跟孩子們說,一個梨長在樹上,一點問題也沒有。當果農把梨摘下來放在籮筐裡的時候,這個和那個一碰,不小心就有了疤痕。人生也是一樣,你們將來走入社會,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希望有人會像我們理解梨一樣地理解你。用一個非常小的水果,可以培養孩子善解人意的品質,也等於是培養一種好習慣。我經常强調,聰明的人若是沒有好習慣,那是很糟糕的。

好習慣來之不易,來自那雙推動搖籃的手。我們能接受蘋果、梨身上的缺點,雖然你身上有很多缺點,媽媽也能接受。到社會上,看到別人身上有一些缺點,你也要接受。我以最簡單的、生活中經常遇見的小事告訴孩子們,人生也像滿籮筐的水果,可能會相互碰撞,可能會發生一些問題,我們需要互相理解、接納包容。

當然,我們可能會不小心吃到一個看上去有一點小問題,結果打開裡面全爛掉的梨,那我就借這個事情再做一次文章。我說,你看,一個人有點小問題,你諒解他了。等到你完全諒解他的時候,赫然發現他是個殺人犯,這時就應該將他繩之以法。

有時一個水果完全壞了,孩子們就會覺得,你看,你理解別人,諒解別人,但這個水果壞了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損失。我覺得沒有什麽,按照我們華人傳統的說法,「吃虧是福」「吃一塹長一智」,吃虧後學到了,學到了就是賺到了。

任何學到的東西都必須付出代價,我們在買蘋果時買到了一個表面看上去沒有什麽、裡頭卻全爛掉的壞蘋果,將來自己交朋友時也是一樣。知人知面不知心,有很多人表面是看不出來的,似乎是個好人,但等你碰到事情的時候,你才發現這個人品德那麽壞。

自這件事情以後,孩子們懂事很多。他們凡事都非常善解人意、理解別人、寬容別人,變得非常豁達。這是我想要的,也是我教育他們的目的。

去超市買菜

為什麽我會特意講這個故事,完全是有感而發。前陣子我去超市買菜,看到一個媽媽帶著自己的兒子在挑菜,兒子大概上初中了吧,個子有一百八十幾公分,高高大大。他的母親手提一個塑膠袋,拿著一把青菜一片一片地挑揀,好的菜放在手上,不好的葉子又扔回去。好好的菜被她翻得一塌糊塗,裝在她自己塑膠袋裡的菜卻非常整齊。我走過她身邊,看她一眼,沒說什麽就走了。三、五分鐘後,我又轉回她身邊,她手裡的塑膠袋裝得更滿了,兒子還在旁邊若無其事跟她說話。我對那個女人說:「女士,您是希望您的兒子將來做一個男子漢呢,還是做一個小男人?就您今天的行為,您在這邊一片一片地挑,您覺得您能培養出一個有男子漢氣概的大男人嗎?您覺得您損人利己了,我覺得您這樣做一點也不利己。您害了您的兒子!如果您一直這樣,他永遠都不能做一個豁達的人。您要這個菜就把它裝在袋子裡,請問,這些不要的葉子留給誰呢?誰來吃您扔掉的葉子呢?」

那個女人張口就駡我,我對她兒子說:「你會不會為你媽媽這種損人利己而汗顔呢?你一個大男孩,站在你媽媽旁邊,她把所有菜翻得亂七八糟,一片片地挑自己想要的。也許是省了幾塊錢,但她卻給了你一個非常不好的錯誤示範,我希望你遠離你媽媽的惡習,這些行為不值得你學。」

男孩頭一低,那女人開始駡我,我就走到負責稱菜的工作人員身邊說:「我告訴你,她的菜,不准給她秤!」那天那個工作人員確實沒有秤那個女人的菜。

母親是行為的榜樣

我一直在想,長久以來,「母親」這個詞我們都是直接歸入名詞,但是不是也可以賦予它動詞的屬性?因為人的一生中,母親除了拿來稱呼外,更是行為的榜樣。為人母者一定要善良,善良的母親才會培養出好的孩子。

我讓孩子去挑有一點瑕疵的水果,培養了他們利他的精神和寬容待人的品質,擁有這樣品質的孩子,在社會上不太容易犯罪。他可能沒有前衛的思想,但是能夠穩扎穩打,非常踏實,會對任何事情給予寬容、理解,而且不會貪小便宜。

現在太多的人覺得自己聰明就貪小便宜,其實不應這麼做,因為往往會因小失大。這麽說很多人無法理解。以前面在超市挑菜的母親為例,因為貪一時的小便宜,你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無法成器的人。孩子每天都在補習,父母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但你那雙推動搖籃的手不經思考,一心就想著自己的利益,反而會因小失大。

認真想想我們每個人的行為,當你自己覺得占便宜的時候,是否真占便宜了?而你占的這點小便宜,卻會傷害下一代的公德心和品德,久而久之,沒有品德的人就很容易犯下錯誤。等到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那時再後悔也來不及了。

我們總是費盡心思想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受最好的教育。可是,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應該是來自生活和父母的。生活環境和父母的行為影響孩子一生。

身教重於言教

猶太父母非常重視自己的榜樣作用,在孩子面前,他們會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先知以利亞拉說:「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知道的一點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們的一言一行可能對孩子一生産生影響。」家庭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示範性,父母必須成為孩子的榜樣。即要求孩子怎樣做,家長首先就要怎樣做。自古以來倡導的「身教重於言教」,强調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想要你的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你就要先成為這樣的人,你就要給孩子營造一個這樣的生活環境。美國兒科權威醫學博士斯波克(Dr.Spock)說:「孩子是透過觀察他們的父母來學習尊重、愛和得體的行為。」所以我們說,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至關重要。

「欲教子先正其身」,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現在開始你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修養。我們要時刻記住,孩子在看著我們,模仿我們。

做人的責任和尊嚴

有人問我:「沙拉,你怎麽能狠下心呢?每次我看到孩子不開心、遇到困難,我就會非常難過。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真的要放任自流不管不顧嗎?」

我狠心給孩子們定規矩,狠心讓他們輪班做家務,從小灌輸他們勞動的價值,恰恰是要培養孩子做人的責任和尊嚴。有這種責任和尊嚴的人日後事業一定會成功,也是不爭的事實。

我狠心剪斷和他們之間隱形的臍帶,狠心與他們保持百分之二十的距離,因為只有剪斷臍帶,才能母子平安,才能使嬰兒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同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跟他們黏在一起,不給他們獨立的生活空間,漠視孩子主動性的存在,表面上為他們營造了溫室般的環境,實際上則無異於奪去了他們獨立成長的權利。

父母如果從小對孩子一手包辦,孩子被過分的愛養懶、養散、養垮了鬥志,久而久之就被培養成平庸無能的人,那則是父母愛的罪過了。

##讓他們成長
我狠心不當孩子們的開路機,不越俎代庖地包辦,是為了讓他們成長。我狠心對孩子們說「不」,不完全按照孩子的意願去愛他們,不讓他們允許允求。我對他們說「不」,是為了讓他們懂得勞動的光榮,懂得珍惜生活。

我狠心把他們推出家門,孩子遲早要跟社會接觸,足不出戶使「宅在家」的孩子欠缺必要的人際交往,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充分鍛鍊,易形成孤僻、狹隘、內向的性格,缺乏責任心,缺少團隊意識。一旦「宅」成習慣,孩子就如同被圈養的動物,再想讓他出去闖也不願意了。

我狠心不做他們的空降部隊,一有壓力就立刻接管,而是做他們的啦啦隊,成為點燃他們美好前程的篝火。因為這樣,才能培養他們積極進取的熱情、堅忍不拔的韌性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長大後才輸得起,經得住風雨。

值得珍惜的是愛

有的父母會說,這樣對孩子是不是太狠心,太殘酷,太沒有人情味了?

並非如此,把愛藏起一半不是丟失一半愛,而是愛得更深沉、更科學、更藝術。保持百分之二十的距離,並不代表放牛吃草,相反的,我就是遠隔千山萬水也跟孩子們分享心事;不越俎代庖,不是撒手不管,相反,我們每個週末都召開家庭會議,一起曬曬太陽,聊聊煩惱,家比生意更需要用心經營;跟孩子們說「不」,拒絕他們的要求,並不代表拒之千里,是我要讓他們瞭解,最值得珍惜的不是五光十色的禮物,而是親人,是快樂,是愛

把他們推出家門,不是推給社會就不管了,我會當他們的社交訓練師,作為他們做人的模板。我不會沒有準備就讓孩子出去闖,孩子的抗壓能力是我們父母從小培養的,平常不給他們吃點「小苦頭」,等到真正的挫折到了,他們輸不起就容易一蹶不振了。

嚴家風、慢教養,猶太媽媽這樣立家規
作者:沙拉‧伊麥斯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