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汽車業也有次貸風暴?(游常山)

游常山 2019/05/13 11:18 點閱 5618 次
汽車業也可能產生次貸風險(photo by  pixabay )
汽車業也可能產生次貸風險(photo by pixabay )

美國2008年的華爾街金融海嘯,雖然過了11年,大家猶有餘悸;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在美國紐約與英國倫敦,金融界擔心買車太容易,會不會也有汽車業的次貸風暴?

可怕的骨牌效應

2008年美國的金融海嘯有一部分原因是房貸的壞帳,轉包裝為結構債,一再轉賣外包而引起的;連背後有政府背書的兩大房貸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正式全名為「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在2008那次都差點不支倒地,可見次貸是多麼可怕的骨牌效應。

汽車的價格相對便宜,當然不能與房地產比,動輒拿次貸風暴來嚇唬自己人,英國媒體會不會太過敏?數字秀給你看,到了最近美國的房貸總規模約莫高達2兆8000億美元,英國的車貸總金額達到428億美元,美國也高達5650億美元,車貸只有房貸的五分之一弱的規模,雖然絕對數字也還不小。

不負責任的車貸

再從另外角度分析,買汽車倒了銀行的帳,牽連的效果也沒有那麼深遠;但是財經媒體擔心的是:授信的紀律又被業務員為了衝刺業績而破壞掉。如果即使一個信用已經破產的人,都可以簽名貸款買車,積少成多,將不會是一個小數目,若是銀行對於信用紀錄很差的貸款人,也比照2008年那次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的個案,用結構債去包裝,再層層外包這些債務,後果也不樂觀。

於是美國與英國的金融監理機關都開始關注「不負責任的車貸」;英國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開始對約莫占一成的壞車貸緊盯,而瑞士信貸銀行美國分行也看到美國境內的壞帳急速增加,開始不讓信用不好的購車者借錢買車了,也許這是一個好消息。

記取教訓

其實汽車的折舊速度非常快,不像是美國、英國與台灣的房地產,由於房屋所在的土地是永久的私產(只要不賣掉),若是土地位在倫敦、紐約與台北市的蛋黃區,房屋結構體再破都還是金雞母;反觀汽車,有人把一輛車活活從出廠開滿到20年整嗎?這樣的「車瑞」不比「人瑞」受到敬重(除非少數經典的古董車,有炒作市場),所以套句娛樂界的名言:「有那麼嚴重嗎?」
話說回來,若各國央行下令各商業銀行信貸機構,緊縮放貸,那麼大家不要消費好了,不消費絕對不是好事情,因為消費是構成國內生產毛額的四大部分之一。所以,金融界的提早擔憂「汽車次貸」,只能說被11年前的華爾街全球金融海嘯嚇壞了,記取教訓,寧可嚴格一點不要重蹈覆轍。

台灣的隱憂

對真正愛車的人,基於用超級跑車炫富的心理,金融機構對來借錢買車的人,也要把風險評估清楚,華爾街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應該不會再來一次了。被《經濟學人》雜誌的話題,引發聯想到台灣的總經情況,汽車次貸風暴在台灣應不會發生。

但是台灣的房地產如果因為人口老年化速度太快,年輕人又因為結構性低薪綑綁無法購買自用住宅,那麼台灣的都會區的房價是不是過於高估?若是,一旦房價下修,銀行檢討起來,客戶抵押的房子如果貶值了,則台灣版本的「次貸風暴」是否隱隱成形?希望不要有那麼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