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管教過度 成危險的乖孩子

醒報編輯部 2019/04/12 09:56 點閱 2808 次

我第一次和拓也見面是在少年拘留所。送至刑事法庭時,他才十七歲。對於初次見面的我,他伸直背、正視我,很有禮貌地對我鞠躬說:「請多多指教!」他那種「我會反省」、「我不想再犯同樣的錯」的有禮樣子,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教養後遺症真的是很嚴重的啊……」。

原來現在的父親是繼父,和他幾乎碰不上面,拓也還有個大他四歲的哥哥。哥哥已經自立,有工作也能適應社會生活。拓也和哥哥之間的差異,我認為是媽媽「太過強大的愛」所造成的。

太強烈的愛

事實上,拓也和哥哥之間還有另一個哥哥(二哥)。二哥兩歲的時候,在媽媽不注意的情況下跌落水溝不幸身亡。而拓也就是在媽媽被悲傷打垮之際誕生的。對媽媽而言,拓也是上天送給她「轉世二哥」的禮物。「這個孩子要一直留在身邊好好地養大。」媽媽回想道。

因此相較於對哥哥的放任,拓也則一直在媽媽的監督下成長。而原本就容易焦躁的媽媽,當然無法讓拓也安心地以孩子原有的樣貌長大。面對拓也的惡作劇、失敗、任性,一定當下嚴厲地訓斥,一旦不見改善,就再加重體罰。

當拓也在幼稚園一有什麼問題發生,回家後,媽媽就會邊說「不可以這樣做」,邊用掃把柄打他,或綁在柱子上。當媽媽要離家的時候,由於擔心萬一他外出會有危險(避免二哥事件再發),甚至曾把門鎖起來,長時間將他關在家裡。

拓也遭到逮捕之後,我試著詢問母親當時管教(體罰)的事情。她給了我這樣的回答。「那是愛呀!因為我要他成為好孩子,所以我才打他!」

直到現在,媽媽還是認為自己育兒的方式是「管教(愛情)」,並且堅信不移。然而,拓也從媽媽那裡學到的,卻是使用暴力,讓對方照自己的意思去做的人際關係。這是因為媽媽所傳達出強烈的愛扭曲了,所導致的結果。所以,如果沒有二哥不幸的死亡,而讓媽媽以像大哥一樣放任方式養育的話,一定不至於走到送進監獄的地步。

優等生的面具

另一個事例的主角叫做健一。他是典型的「單方溝通」的類型。上學前他就進補習班學習,在小學時他已經獲得頂尖的成績。在生活態度上是模範生,而且又是班級、學生會的幹部……。就一般的媽媽來看,健一是很讓人羨慕的孩子,不過像他那樣的孩子,存在著不會讓人注意到的問題點,反而更難解決。

我決定從健一的「之後」開始寫起。他一進當地的升學高中,突然遭遇「大混亂」的狀態。他被自殺所折磨,最後只好選擇退學。

升上高中需要獨立自主,並且要在和自己想法不同的同儕間和諧相處,這對於從小就照著媽媽的期許做任何事的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在人際溝通時,取得「主張」與「讓步」的均衡。

以前做任何事都以讀書為優先,和朋友玩的時間也有限制。也就是說,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全心灌注在和讀書相關的事情上。健一一直戴著優等生的面具,他跟父母親說他在學校多麼地努力讀書,讓母親感到非常高興,但是這個代價非常地大。

健一的媽媽是個「賢妻良母」,她把家事和照顧子女都做得非常好,是個非常能幹的主婦。因為自己從小就處於「單方溝通」的親子關係,所以她深信這種親子關係是幸福的。讓這位母親前來諮商的契機是,她認為孩子之所以會變成這樣,這一切的一切全是她的「疏忽」所造成。

青春期的真相

大阪府河內長野市發生了少女們割腕事件,引起社會廣大的關注。但我認為社會對這事件反應出來的態度是「事不關己」,很令人感到灰心沮喪。割腕自殘這種現象是從幾年前開始的,在年輕女性中蔓延開來。我因為工作的關係,7、8年前開始頻繁地與這些少女們接觸。想要從中脫離的她們,需要強大的支持與後盾。

應該有人知道有個化名「南條阿雅」的高中女生。她三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之後就由爸爸撫養長大。1998年,她在網頁上公開她的日記,並在其中記述了她作為「割腕者」的生活點滴,並且在少女間成了專家,相當具有影響力。高中畢業不久她自殺了。

在這本書裡,出現了割腕的細節,諸如「知道割腕後要『包紮』嗎?為了止血,要用脫脂棉吸血,要在傷痕上敷藥,還要用繃帶包起來」等。在這裡再次提及割腕,是因為我認為這也是親子「單方溝通」所引起的現象。特別是非常普通,甚至是外表看起來「不錯的家庭」會發生這樣的事。

三年前我做了全國七所大學的學生調查,調查所得到結果是女生中有7.6%、男生中有3.4%回答「有過割腕自殺(自殘)的經驗」。事實上,這表示女大生每13個人中就有一人曾經割過腕,而這並不是例外的現象。

女兒進入青春期之後,母親也許沒有再察覺到女兒真正的樣子。為什麼呢?因為「不能讓媽媽知道」的這個心理,正是割腕自殺的一個病理特徵。

處罰不好的自己

真弓第一次割腕是在高中三年級的時候。在那之前,一直保持著的全學年優異成績的紀錄正面臨危險。

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護士。從小就看著父母忙碌工作的身影,因此她想「不能讓父母擔心」、「要讓父母高興」,於是努力地往優等生的路邁去。她幫疲累返家的媽媽解悶,聽媽媽吐吐工作中的苦水,媽媽完全不用教,她就已經做得很好了。

這種貼心女兒的努力,媽媽卻一點也不知道。因為她已經長成這麼棒的女兒了。一個重要的「相遇」,成了真弓第一次割腕的開始。她交了一個能設身處地為她著想,能傾聽她感覺的男友,那種不被母親接受的「小孩的、幼稚的」想法,全都可以對男友傾訴。

剛開始男友完全接受她的任性,但隨著時間的過去,她的任性漸漸成了男友的負擔。第一次有個交心的朋友(男性),但卻漸漸感到彼此的界限。就在男友想要與她保持距離時,是她感到「背叛」的瞬間,也是使她猶豫地割腕的契機。手腕與手臂內側這些血管浮出的兩個地方,就成了她的目標。

我在這裡讀到三個心理。對背叛的絕望,還有仍希望能留住男友心的掙扎(期待),然後是處罰讓重要的人困擾的「不好的自己」的心……。

之後,真弓和男友的關係,陷入了泥沼。衝突與和解反覆地上演,兩人互相依存的關係維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舊傷上又有新傷,結痂是又黑又大,還高高地隆起。

直到有一天,一直對不太注意女兒的媽媽終於發現女兒手上有著割腕的傷痕。而母親對她說的話也如同預期。「為什麼做這種事」、「妳在諷刺我嗎」、「我不記得我有養過這樣的孩子」、「真是太丟臉了」、「妳要不要去看精神科」……。

因為知道媽媽一定會這麼說,所以一定不能被媽媽看見。對真弓而言,她一直把「不讓媽媽煩惱」視為是她的信條,媽媽一句沒有同理心的話讓她自責不已。她一面要讓父母看到她是個「再也不會犯了」的好孩子,一面又對男友激烈地洩憤,勉強她過著兩面生活。最後,男友終於拂袖而去。

無論是被父母親嚴格管教的孩子,或是自己決定要當好孩子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在單方影響的關係中成長。「小孩的想法」不被父母所接受。

或是因為父母離婚、感情不睦,這些大人的事情,而不允許他們有小孩應有的撒嬌。「當事者」的父母,在發生事情之前,從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會發生問題。其實,這種事在任何家庭發生,都不足為奇。
(林綺薇 輯)

書名:過度教養:危險的乖孩子、控制狂媽媽和缺席的爸爸
作者:長谷川博一

譯者:馬淑媛
出版社:世茂

出版日期: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