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不累人 善用分類輕鬆整理

醒報編輯部 2019/03/22 10:20 點閱 1983 次

我們來一一檢視過往對於家事「應該這麼做」、「那樣做才對」的刻板想法,因為這些刻板想法,正是害家事變得麻煩又辛苦的元凶。

首先是「收納」。當東西收納完成後,是不是覺得原本散亂的房間好像整理好了呢?你是否曾經試著分類亂七八糟的東西,然後放到收納用品中呢?我能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收納」並不能解決問題。接下來,我以某家庭的例子來舉證,說明「收納」究竟會令家事變得多麼辛苦。

擁擠的環境

這是在雜誌的某次企劃──「斷捨離的Before・After」中前往拜訪某戶人家發生的事。家庭成員是一對三十幾歲的夫婦,育有五位子女,最小的老么還只是個小嬰兒。讓人不禁佩服他們如此努力生活。

採購生活必需品是他們花費時間與精力最多的第一順位。為了避免孩子餓著肚皮,得趕快準備三餐;還必須備有大量衣服,玩具跟讀書用品也需要不斷換新。

在如此生活中,根本沒有收拾東西的時間與精力。結果我看到的情景是,喜歡下廚跟招待客人的媽媽,站在被食材擠滿的大型冰箱跟餐桌中間,努力地烹飪料理。她從堆滿廚具的櫃子中俐落地拿出鍋具跟平底鍋。在收納櫃的門前,特大容量的調味料直接放在廚房地板,導致收納櫃的門無法打開。

就算把冰箱門整個打開,眼前也只能看到最外圍的食材,不知道深處放著什麼東西。為了確保冰箱裡有需要的食材可料理,因此她總是重複採買一樣的食材。

名為儲藏室的垃圾場

雖然各房間皆配備收納空間,但每一處都塞滿了東西,擠不進去的物品就散亂地放在地上。像這種情況該怎麼處理呢?

這時我們要從最近的東西開始「捨棄」。也就是名為儲藏室的「垃圾場」。位在樓梯下方、不到半坪的空間裡,塞滿了被淘汰的舊玩具、媽媽的手工藝品、爸爸的興趣物品跟露營器具等等,你家也有類似的空間嗎?

通常,廚餘跟廢紙等可以在規定的日子拿去回收,因此較不會累積。但是要處理體積稍大的東西可就麻煩多了,比如有特殊規定的丟棄方式,或者必須聯絡清潔隊約定時間。這種時候,24小時隨時開放、距離近又便利的「垃圾場」就粉墨登場了。

收納反使問題變大

不過,問題在於原本的儲藏室裡也會混雜必要物品,必須先花費勞力、時間與精力展開一場挖掘工程。等到雜物被移動到儲藏室後,感覺客廳騰出了空間,會令人產生「算是整理好了」的錯覺,家裡看起來不再像垃圾屋。

另外,為了營造「溫馨小屋」的感覺,牆壁跟櫃子上可能會擺著或吊著可愛飾品,不過這些「漂亮飾品」卻布滿灰塵。這也難怪,因為屋主並沒有辦法清理,他們沒有多餘的勞力、時間與精力,將擺飾一個個拿起來「清掃、擦拭、刷洗」。

他們沒有發現自己試圖用「收納」來解決問題,卻反而讓問題越滾越大。

想丟卻又丟不掉

「遺忘之物」指的是自己早已忘記其存在,完全想不起來的東西。人對於眼睛未見的東西容易忘記,可是這些「遺忘之物」卻霸佔了我們的空間、時間,而且還耗費精力。

「執著之物」是指雖然腦海中有印象,但卻丟不掉的東西,也就是很多人掛在嘴上的「想丟掉卻又丟不掉」的物品,通常是一些充滿回憶或親手製作的東西。即便如此,當事人卻也沒有特別寶貝它,只是延緩決定要不要丟棄它們。換句話說,就是「不需要・不適用・不喜歡之物」。

沒有感情的物品

相對的,「需要・合適・喜歡之物」則是明白其價值並且符合自己的需求與感覺的物品。也就是說它才是應該留下來的部分。並不會覺得它「費時」,而是「願意花時間」、「想傾注時間」給它的東西。並不會覺得它「占位子」,而是「願意騰出空間」給它的東西。並不會覺得它「費事」,而是「願意多花心思、想維護品質」的東西。這是完全不同的心態。

很遺憾地,我們對「遺忘之物」和「執著之物」早已沒有感情。但對於「需要・合適・喜歡之物」卻仍充滿喜愛,使用者和物品之間維持著一層舒服的關係。

不過大家要記得,這三種分類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需要・合適・喜歡之物」也會變成「遺忘之物」或是「執著之物」,這其中充滿了變化因素。

藉由分類得到滿足

我以前也曾嘗試過「收納術」。首先,我採取的行動是去購買收納用品。把雜物放入收納用品之後,東西暫時會從視野中消失。接著,我便遺忘了東西的存在。

換言之,收納就如同把東西收起來,然後對它見死不救。嚴格說來,收納才是害東西變成「遺忘之物」的催化劑。而不斷增加的收納用品,甚至逐漸蠶食鯨吞所處的空間。

擅長「收納術」的老師還會教大家用標籤來分類的技巧。做法是先區隔空間,然後貼上標籤貼紙。這件事最初就很費工夫,而且一旦開始貼標籤分類,就會把「全部物品分類完成」視為最大目標。

灰塵的溫床

雜誌上刊載著漂亮的收納空間、櫃子上整齊擺放著色彩繽紛的調味料、多功能系統書櫃、分類整理的備用文具……有些人看著這些畫面,應該會覺得「我絕對辦不到」吧。

會這麼想也無可厚非。因為能夠每天完成高難度「收納」的人,才有辦法維持那種狀態。也就是說,那只有專業人士能夠辦到,因為這是他們的專業,所以做的到。可是對平常就很忙碌的我們而言,這樣的難度實在太高了,簡直就像是叫不常慢跑的人「去跑馬拉松」一樣。

維持管理物品是一件高難度的事,因為難以管理導致無法維護,當然就成了灰塵的溫床。我建議大家還是放棄做那些難以管理的事吧。

收在哪裡都一目瞭然

我想表達的重點,是絕不持有多到需以標籤分類收納的物品。歸根究柢,將使用完畢的物品放回貼標籤的位置,這本身就是個錯誤的想法。只要沒有過多的物品,不管東西收在哪裡都能一目瞭然,這就是斷捨離。

人是一種非常想省事、非常想一下子就解決問題的生物,只要分析人的心理,就能明白「收納術」只是一種天真的想法。「雜亂」的問題,早已不能靠整頓、收納做為解決良策。

真正有意義的整理收納,是在這之前,要先減少物品、篩選需要的物品、嚴選喜愛的物品。

意即斷捨離是必要的。若物品經過精挑細選,留下最適當的數量,那麼即使東西四處散亂,也能輕易地恢復原狀。

從盡善盡美中解放

媒體上常常會出現那種能夠完美駕馭家事跟育兒的超級女強人。舉凡煮飯、打掃、養育子女等等,必須仔細並徹底做好這些家事才是正確的,因為付出勞力才能如何如何……。社會上到處都在宣揚這樣的訊息。這是否讓你感到「反觀我自己卻……」這樣的內疚感呢?

「該費工夫的地方卻偷懶」、「沒有時間用心去做」等,出乎意料地,不少人對「家事無法如自己所想」而感到內疚、罪惡感。

我想先告訴大家,「再多偷懶一點吧!」。如果對「偷懶」這個詞感到抗拒,也能將它美化成「不費時不費工」的意思。人如果都沒有時間了,哪還能用心做事呢。

不再耗時耗力

本書的核心主題是不費時耗工、簡單完成,讓人既愉快又有趣地做家事。我想告訴那些感到內疚的人,如今已經不再是需要耗時耗力的時代了。

過去的媽媽們,由於許多事情沒有機械自動化,不得不靠勞力來填補,因此都是在需要勞心勞神的文化下生活。不過,現在的社會科技進步,不必費力就能輕鬆完成的家事已經逐漸增加了。

家事變成壓力

即便如此,身為主婦、身為母親,還是應該多花點心思才對吧!這種感覺仍舊莫名地縈繞在大家心頭。你在意的是什麼呢?他人的眼光?還是家人的眼光?

到頭來,家事已在無意間變成「他人主導」。那些精緻的「造型便當」也是如此,最初只是單純為了孩子所做,後來目的卻慢慢地變質。與聖誕節的燈飾一樣,燈光效果不斷升級,最終反倒搞不清楚是為了什麼目的。

而另一方面,「完美做好家事的人」也會有不安全感。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即使他們家事做得盡善盡美,也沒有人稱讚他們,這反倒成為一種壓力,產生了「我明明這麼拼命,為什麼都不稱讚我?是不是我做得還不夠好?……」的「被害者心態」。

別為三餐過度努力

「不會做年菜,感覺是一種罪過。」工作勤快的母親曾這麼說過。

即便現代女性也多在外工作,在家事上相對保守的「常態」卻持續蔓延。對於自己主動說出「是一種罪過」的女性,究竟是對什麼產生了內疚感呢?

社會上出現「飲食教育」這個詞的時候,我覺得做母親的人負擔又更加沉重了。光是「親自下廚」加上「家庭和樂」,這已經造成驚人的壓力,根本不可能有那樣的閒暇。

女性不管何時都會被要求身兼父職與母職,不僅在外要工作,回家也要工作。她們正是對這種社會壓力感到自責。感慨的是,時代正急遽變化,但社會的舊觀念仍然停滯不前。

去吃路邊攤

當我旅遊亞洲各國時,總是對各地豐富的「飲食」感到興奮。尤其是對像泰國等仍有皇室的國家深有所感,雖然他們有高等級的料理,但是在飲食方面的束縛卻很少。

直到現在,在日本只要提到早餐,大家仍有「媽媽要做好」的想法。可是,在泰國反而是「走,我們一起去路邊攤吃早餐吧!」,他們的自由自在真是令人羨慕。

關於「每天早晚女性都要親自在家下廚」這件事,不用說歐美文化了,這種想法在亞洲國家也不常見。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將這種硬性觀念「斷捨離」。

偶爾到外面用餐

許多人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家人」而煮飯吧!不過沒心情下廚的日子,也可以到外面用餐。

旅館準備的早餐都十分美味,不過一般人不可能頻繁地去旅行,因此我認為生活周邊應該要有更多提供「美味早餐」的商家才對。

日本女性(男性)都很認真生活。和食確實是很棒的文化,可是過於追求「至善」、過多的要求,都讓供應方疲於應對。各種飲食器具的形狀、用途皆不相同,光是收拾就是一件辛苦的差事。

相較之下,在世界其他各國「不需要做到這種地步」的想法反而占大多數。我希望讀者能夠將這點謹記在心。

捨棄「填滿想法」

你是不是會等髒衣服放滿了洗衣機才要洗衣服呢?你是不是會等垃圾袋裝滿了才要綁起來呢?等塞滿了之後再……。我再多裝一點之後再……。

我將這種心態稱為「填滿想法」。

「累積完再一併處理,似乎感覺比較合理」,對吧?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你感覺合理的地方,是因為節省了麻煩嗎?還是節省了電費呢?

都不是。其實拉長時間來檢視「填滿想法」或是「總合型家事」,兩者根本毫不合理。光是日常生活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縱使心想著「累積完一併做」,但你真的還能騰出一併整理的時間嗎?

如果在你想要「一併做」的時候,突然有其他事情要處理呢?只是洗碗的話,就算等一下再做也能輕易「恢復」原狀。可是一旦延後處理「填滿狀態」,就會一下子阻塞流程,一發不可收拾。

累積的壓力

如果是一個人生活,也許會覺得沒必要每天洗衣服,因此有的人「一週只洗兩次衣服」。這種「累積型洗法」乍看之下很合理,一個禮拜只需要洗兩次,還能減少電費。可是衣服上累積的汙垢應該很難清洗吧,而且也需要買大量替換的內衣褲。每次清洗的衣服數量越多,相對地也要花更多勞力、時間跟精力晾晒。

垃圾袋也是相同問題。廚餘隨著時間拉長會產生臭味,在現今這個垃圾袋只要幾塊錢的世界,若花點小錢就能消除臭味,我覺得這代價花得十分值得。「等裝滿了再丟」只是一種依循刻板想法的行動罷了。

「總合型家事」會增加心理壓力,因為它需要「Waiting=等待的時間」。如果一週洗兩次衣服,間隔的兩三天就是所需等待時間。

由於心裡一直惦記著「唉,髒衣服累積好多……」,因此增強了壓力。在這段時間,我們的心理層面發生了什麼事呢?

時時在意→不愉快→壓力

內心的轉變過程如上述所記。最初不過是稍微在意的事情,最後卻演變成壓力,更甚者變成疾病,是不是很可怕呢?

「常備菜」的圈套

曾經蔚為風潮的「常備菜」其實也是害家事變麻煩的肇因。

「常備菜」是將食物統一調理之後再放到冰箱冷凍庫裡保存,因此也算是「總合型家事」的一種。我們腦中幻想著「先做好常備菜,之後就輕鬆了」,雖然理想上本該如此,但實際上,做常備菜卻是件重體力勞動、同時還很花時間的行為。

部分職業婦女會在「早上五點起床,努力先做好常備菜」。這麼做確實很用心,不過當需要說出「努力」這個用詞,就代表它是種苦行了。

有的人是抱持著「平日都在工作,所以要在假日做好才行」的想法,因此一口氣做好一週份量的常備菜。若自己在準備過程中心情愉快,那便另當別論,不過如果覺得「必須得這麼做不可」,這就變成壓力了。結果,煮飯變成「被常備菜主導」。

常備菜的最大風險是「吃不完」。因為人的心情每日都會變化,想吃的食物每天每秒都在改變。

而料理最注重鮮度,放在冰箱中四、五天,食物鮮度便會降低,散發出「剩菜感」,你還會想吃這樣的食物嗎?

需要才去買

雖然以預先調理的方式保存常備菜就能另外搭配變化,但是,除非處在不便於採買食材的環境外,我最推薦的方式還是「需要就去買」、「每餐下廚」。畢竟現在已是個貨品快速流通的時代。

而「多件優惠」也是出於同樣的理由,所以我認為不可行。我反對的前提皆是因為人無法管理過多物品。當事人真能適當取用並用完那些塞滿冷藏庫、冷凍庫的食材嗎?

若曾有「結果還是沒吃完就扔了」的經驗,那就斷然放棄做常備菜吧。以為自己能夠適當管理是錯誤的想法,該放棄的事情就要放棄。

這麼一來,家事轉眼間就減少了。

書名:家事斷捨離:第一本打破收納迷思、讓每個人都能不必特別花時間就做好家事的
作者:山下英子

譯者: 鍾雅茜
出版社:台灣廣廈

出版日期:2018/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