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冷時熱溫差大 今年首季不像冬天(20190409 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9/04/21 15:32 點閱 83401 次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photo by pixabay)
暖化造成極端氣候(photo by pixabay)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時序邁入四月,可以回顧一下今年一月到三月的氣候狀況。相信大家都會感受到,似乎沒有冬天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機會穿冬衣。第二就是溫差相當大,時冷時熱。賈博士您曾是長期預報課的課長,請您分析一下這三個月的天氣狀況。

第一季氣溫變化大

賈新興:誠如社長提到,從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天氣的變化相當大,北部的朋友感受較大的冷熱變化,前陣子高溫來到32度,有點初夏的感覺。雖然很多新聞表示像是夏天,但其實台灣的夏天不只如此,往往高溫從35度以上起跳,所以目前只是淺嘗初夏的滋味而已。

3月時北部與中南部有一段時間雨量較多,感覺略涼,但若從整個3月來看仍然比往年來的熱。另外,是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我們的冬季熱到破紀錄,一點冬季的味道都沒有。

一般我們短期對溫度與降雨的感覺屬於天氣的變化,最近天氣變化非常快,兩三天內溫度上升與下降相當頻繁,特別提醒在3月天氣系統變化快速的時候,要留意家中長輩、小孩的穿衣。第二是身邊感冒的朋友變多了,除了跟季節性的流行有關,也跟三月溫度變化快,難以穿衣服、容易著涼,請觀眾務必留意。

今年第一季相當的熱,去年冬天破高溫紀錄,今年2月也破了高溫紀錄,大約高了2.5度左右,代表氣候的極端,通常0.5到1度是一個標準差,超過2度以上代表極度異常。而根據英國氣象廳的預測,今年全球應該也是相當熱。

以台灣來說,2019年偏熱的機會應該相當高。高溫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必須請大家特別留意,事先做好預防。

問:謝謝賈博士為我們分析了過去三個月的現象。首先是平均溫度高,第二個是沒有感受到冬天的到來,第三個是天氣變化相當快速,尤其是三月,而且未來這一整年持續高溫的機率高。

從整個趨勢來看,5月之後下半年的偏暖趨勢較高,尤其是夏天高溫對用電、交通與運輸的衝擊、影響都需要注意,有時候甚至對空氣汙染也有影響。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過去大概7月才開冷氣,現在4月就要開冷氣了。請教汪老師,對這三個現象也說明一下。

創新高溫與弱聖嬰

汪中和:剛剛提到英國氣象廳為2019做了一些預測,今年不但是高溫年,更可能擠入歷年炎熱年前2名,因為今年溫室氣體含量創下新高,雖然每年都如此,但預計到了5月會達到415ppm,這是非常嚴重的事,地表熱能大量累積,溫度勢必跟著上升。

第二,今年會有弱的聖嬰現象,每次發生聖嬰現象時海洋釋放的熱能較多,也讓大氣中的溫度偏高。才過了一個暖冬,接著迎接高溫熱浪的夏天,這是我們沒有辦法逃避的。健康與公共衛生都將受到影響與衝擊,對台灣來說,用電就是今年最大的考驗,因為處於能源轉型的過程,如何維持供電穩定,讓大家在熱浪來襲時還有空調的調節,我覺得這是今年非常重要的挑戰。

問:汪老師說的讓我們感受到熱浪即將襲來,目前才4月,從1-3月的分析來看,暖化的情況已逐步逼近。剛才汪老師特別提到,第一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本身可以做為氣溫的參考。第二有提到聖嬰現象,請問台灣目前有看到相關狀況的發展嗎?

汪中和:有的!台灣周圍海水的溫度其實一直偏高,影響到天氣,若沒有大陸冷氣團南下的話,台灣基本上相當熱,已成為常態,若是有一點冷空氣南下就會變得稍微涼快一點,今年3月有大陸冷氣團南下,但只影響到北部地區,中南部其實一直被熱浪壟罩,對於空氣汙染與公共衛生的壓力也不斷增加。

問:您剛剛提到大陸冷空氣南下的機率,請問是受到甚麼影響?

汪中和:春分的時候,北方的冷氣團與南方的副熱帶高壓角力,太陽越過赤道往北半球進,北方的冷高壓強度就會漸弱,但往北移的過程中,還是會南南北北的移動,只要往南移動多一點,台灣就會變涼,移動的少一點,台灣就會受到熱浪的衝擊。北方的冷氣團是調節台灣溫度重要的工具。

問:這方面想請氣象專家賈博士分析一下,其實民眾每天都在關注氣象,希望北方的冷氣團常來台灣。

冷空氣難以南下

賈新興:剛剛汪老師是從春季季節性冷熱空氣的消長來看,那我們從長期的趨勢分析。全球暖化讓全世界的冬季越來越不明顯,未來需要空氣降溫的趨勢會越來越少,冬天不冷會變成常態,剛才汪老師表示,過熱的夏天也會變成常態,未來不只是夏天很熱,冬天也會不冷。

而從盛夏進入隆冬的季節轉換將逐漸消失,台灣過去幾年也是如此,比如說有5月雪流蘇往年在梅雨季前後才開,但今年3月底就開花了。長期的暖化趨勢也讓冬天的冷空氣越來越弱,所以台灣出現暖冬的機會相對提高。氣候的變化和從前不同,影響了人類的活動、農作物與花期,如日本去年11月左右因為冷熱變化較大,櫻花提早開花。全球暖化作為推手,冷空氣想要南下非常不易。
問:剛剛談到今年的年初看不到冬天的跡象,我們要召喚冷氣團都召喚不到,天氣變化快速、炎熱,也沒有冬天,且4月就得開冷氣,大家都預測之後天氣只會愈來愈熱,都還沒夏天卻已經有初夏的感覺。
賈博士剛才已經稍微提到一點,暖化對動植物的影響,高溫其實有很多熱傷害。上次在論壇提過,若要在冷或熱擇一,大家寧願選冷,因為選熱無法排解,請賈博士談一下高溫造成的影響。

對交通與動植物影響大

賈新興:從幾個面向來看。過去2003歐洲高溫熱浪,造成社會非常大的問題。歐洲沒有冷氣空調的系統,因此在面對高溫熱浪的時候,造成非常多公共衛生的議題這是從人的角度來看;
第二,長期的高溫熱浪,就會伴隨乾旱,如去年2018美國加州的森林大火,造成美國例年來保險理賠的金額創新高。另外,高溫與公共衛生亦有關係,高溫熱浪與森林大火也對我們的環境造成影響,也會造成空氣汙染。
第三,高溫也會對交通設施造成破壞,如夏天的熱浪讓歐洲有很多地方的鐵軌變形。之前也有分享過因為太熱造成機場跑道的問題,所以高溫對人、交通與環境的衝擊非常大。
再來是所謂環境生態的問題,舉例來說,台灣是很重要的稻米產地,高溫的氣候讓稻米的產量降低,可以看出高溫的議題對整個環境與糧食都是非常大的衝擊。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暖化的熱對地球的影響,對人的生存也造成非常大的衝擊。
問:謝謝賈博士的分析。也請汪老師跟我們分析有關高溫造成的傷害跟問題。

糧食短缺恐出現饑荒

汪中和:剛剛賈博士已分析高溫對生態與人類的衝擊。糧食問題相當嚴重,高溫熱浪讓所有的糧食作物,如稻米、麥子、玉米與馬鈴薯都將減產。第二,高溫伴隨乾旱,所有農作物都長不好,損失會很大,世界氣象組織在2018氣候報告中說了相當嚴重的話,未來的糧食生產沒有辦法迎合全人類的需求,無法正常生長、好好收成,所以饑荒將來是人類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高溫熱浪帶來的衝擊,除了公共衛生與空氣汙染,更影響到人類未來的生存,我們的糧食,不論是陸上或是海裡面的魚類資源,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高溫熱浪讓魚類生活的範圍改變,會往高緯度遷移。第二,海水酸化,含氧量降低,因為溫度增高讓海中的魚類受到嚴重影響。
第三,珊瑚礁,海裡的熱帶雨林,會嚴重的受到傷害,也影響到海中的生物,所以不管是陸上的糧食、海裡的海產,都會受到重挫,將來饑荒是我們這個世代,也就是21世紀必須面臨的重大課題。

動植物習慣週期改變

問:汪老師特別提到高溫對農作物與海洋的影響。讓我想到,人類在生物中還算比較能夠適應環境的,但動植物或海洋中的生物就難以避免「被動的」受到影響,牠們沒有那麼大的反應力與活動力去因應環境的影響。所以他們的生長期會有點錯亂。
汪中和:除了生長狀態不好,周期也發生改變。溫度跟過去不一樣,熱的提前,冷的會置後,糧食的季節開始發生變化。很多冬眠的生物提早醒來,發現找不到食物,因為原先熟悉的食物來源全都離開了,不管是鳥類的遷徙、陸上生物的移動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問:人類有時候自顧不暇,難以照顧我們賴以生存的動植物。賈博士是否有同感?
賈新興:汪老師有提到,人類有方法可以調適,當然動物可以透過遷徙移動,但他若一移動,就會離開本來的棲息地。另外,不會動的,如森林的林相也會受到全球暖化影響。睜眼所見,整個地球從天空、陸地到海洋,全都會受到全球暖化影響。這個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真相,再次藉著這個節目宣導,我們真的需要非常重視這個問題。

地震攪局接近正常值

問:我們在今年一月到三月還有一件事情來插花,也就是地震,尤其是三月下旬,忽然感受到地震的頻繁,不曉得汪老師是否有研究最近全台灣的幾次有感、無感地震?
汪中和:不管是有感或無感,其實從最近的資料可以看出頻率還算是偏低的,中央氣象局的網頁每天都會公布有感地震次數,今年有感地震次數偏低。過去平均一個月有感地震在58次,今年大約在40次以下,所以其實是偏少的。
有感地震中,我們比較關注的是規模五以上的,規模較大對我們的影響較多,今年來說算正常,1到3月已經發生6次,加上4月剛發生的兩次就有8次,比較接近正常值,一年五以上的地震平均大約是26次,平均一個月大約2-3次,目前看起來除了2月比較少以外,其他月份都還算正常。
以次數來說,有感地震次數是偏少,但比較大規模的次數還算正常。值得注意的是4月初有一場南部的地震,剛好位於過去曾發生過很多大型地震的中央山脈,如甲仙、霧台等地,這次也發生在那裡,深度也相當淺,只有十公里,必須提醒大家台灣是地震相當多的地方,需要特別注意。

另外,我覺得比較需要注意的是,三月中旬在北部發生一場規模五點多的地震,此次地震有130多公里,等到震波傳到地表時,搖晃的程度相當輕微,只有二級,但給我們的提醒是:菲律賓板塊插入到下層歐亞大陸板塊的隱沒帶正位於台北、宜蘭等地,通常隱沒帶發生大地震的機率比較高。若這次不是100多公里,而是30、20公里,造成的影響就會很大。

時時準備 臨危不亂

台灣地震中心做了地震風險分析,發生規模六以上的風險相當大,所以這次很幸運。但未來若發生,且發生位置比較淺的話,我們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我們在地震的風險未來會越來越高,影響也會越來越大,台灣地震中心在網路上公布了一張台灣地震發生機率、餘震的地圖,希望大家能夠留心,家不要住在最危險的地方,如斷層帶;第二就是要做好防震的準備,機率越高,規模越大的地方,警醒預備就要做得更強。
賈新興:台灣位在地震帶,我們需要時時刻刻面對,但也不用成天提心吊膽,有正確的觀念跟認識很重要。
主持人:就像剛才汪老師所說的「能量釋放」,二級、三級地震時保持平常心,同時提醒自己要做好防震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