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發展條例 學者:無助國艦國造

張朝瑋 2019/04/08 12:39 點閱 12250 次
台灣海洋大學教授柯永澤指出,國內造艦費用約有65%是用在系統裝備上,其中有超過80%是採購國外裝備。(photo by wikimedia)
台灣海洋大學教授柯永澤指出,國內造艦費用約有65%是用在系統裝備上,其中有超過80%是採購國外裝備。(photo by wikimedia)

【台灣醒報記者張朝瑋台北報導】自己的船真能自己造?立法院8日舉行國防產業發展條例草案公聽會,外界關注此條例能否成為政府「國艦國造」的基礎,但台灣海洋大學教授柯永澤指出,此條例內容只適用單一系統或武器研發,對整體造艦並無幫助。漢翔航空公司總經理馬萬鈞亦指出,台灣無力整合國內廠商,能否提升整體技術水平仍有待商榷。

柯永澤指出,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的立法目的之一是蔡政府提倡的「國艦國造」,但按照目前的草案內容,此條例只適用於單一系統或武器研發等方面,對整體造艦並無幫助。他指出,國內造艦費用約有65%是用在系統裝備上,這其中又有超過80%是採購國外裝備,這些裝備系統國內其實有部分能力製造,只是未符合軍用規範。

他進一步表示,過去國防部與設計單位在設計船隻時,認為只要裝備符合規範就可使用,不管此裝備是屬於國外或國內廠商製造,也因此台灣政府至今幾乎沒扶植過一家艦船裝備商。有能力的國內廠商製造的裝備雖不一定符合軍用規範,但這可以透過相關立法或相關平台進行提升。

柯永澤建議可參考韓國相關規定,在造艦上若採用國外系統的裝備時,會要求國外裝備商必須有超過30%是與國內廠商合作生產,除非國內廠商無相關能量或是沒意願參與,透過此方式,可以提升國內裝備商的技術水平並創造工作機會,也利於未來軍方維修裝備,無須完全仰賴外國廠商。

馬萬鈞亦指出,台灣經濟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但無人去整合這些擅長製造零組件的廠商,長久下來在技術水平及利潤等方面皆無法得到提升,建議可在草案修改時將相關議題納入考量,如此不只是台灣在國產國造的技術水平能有升級空間,未來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甚至可以外銷,創造產業與國防部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