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先天性疾病 核磁共振助早診斷

宋秉謙 2019/03/24 18:41 點閱 10451 次
英國團隊結合核磁共振技術,透過嬰兒的心跳狀態,投射成清楚的3D成像。(photo by 網路截圖)
英國團隊結合核磁共振技術,透過嬰兒的心跳狀態,投射成清楚的3D成像。(photo by 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宋秉謙綜合報導】核磁共振轉化成3D圖像,新科技讓醫生能判讀由在子宮內的嬰兒狀態,有助於及早發現先天性疾病。英國公衛局(NHS)日前表示,學界開發出高強度計算機程序,能透過核磁共振,將嬰兒的心跳與運動狀態轉成清晰3D圖像,讓醫生能針對有先天性疾病嬰兒做出診斷治療。

根據《天空新聞網》報導,英國公衛局日前發表學界新成果,利用特殊的計算機程序,把過往清晰度極差的三維圖片改善,並結合定期實施的核磁共振(MRI),利用嬰兒的心跳與運動狀態變化,轉成清晰且全面的3D圖像,以便醫生判讀,有助於找到新生兒的先天性疾病。

科學家舉出研究中一例臨床實測,該例中的新生兒是在其母親懷孕20週時,進行MRI的超聲波而發現問題,圖中清楚顯示女嬰的主動脈變窄,出生後高機率會罹患血塞,所幸有這項技術,在動完心臟手術後,到現在已是11個月大的健康女嬰。

另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兒科心臟病顧問拉瑟維指出,由於英國先天性疾病的機率約有0.8%,通常受到藥物或是感染病誘發,這個實驗成功是對兒科發展的里程碑。

權威雜誌《柳葉刀》報導,此團隊已對200名患者進行實驗,臨床研究員洛伊德表示,這項技術還有一項優點,就是技術需求低,只需醫院有核磁共振的成像儀器與顯卡好的電腦,現階段目標是每年對400名新生兒進行檢查,並盼望未來成為新生兒疾病檢測的S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