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施養正綜合報導】「地震太少是警訊!」日前有媒體報導,最近地震少是大震的前兆,此觀點被氣象局痛批太輕率。中研院研究員汪中和說,地表由板塊所組成,而板塊本來就需要正常的能量釋放。能量是一定的,地震數量少,規模自然大。他說,當然是希望板塊保持正常能量運作,即使地震多,但規模小也無傷大雅。
氣象局表示,目前世界各國對於地震預測工作皆處於研究階段,包括地震活動異常、地下水水位異常及地球磁場變化等都是其中方式,希望對特定時間、地點與一定規模以上地震進行發生機率的評估。
但氣象局說,現階段各種研究預測地震方法的成果還未成熟,有些地震發生前後根本沒有板塊活動偏低的情況,顯示地震活動偏低與未來大地震的發生,並無直接相關,以地震數量變化推論災害性地震是否發生,仍需長期觀測。
板塊能量需定期釋放
但汪中和說,媒體的說法並非沒有根據,地震是地殼擠壓產生的能量,既然板塊的能量是固定的,若沒有經過正常釋放,能量會逐漸累積,久而久之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全部衝出來。
他也舉例,1999年的921集集大地震就是如此,當年的地震與前後幾年相比格外偏少,地殼的運動明顯緩和許多,所以板塊能量一直累積,到了921的時候便「一次性爆發」。
暖化增強地震?
「地球暖化導致地震增加。」汪中和補充道,科學家們正提出假說,認為地球暖化會增加地球板塊的能量,進而引發更多地震。他也提到,暖化的動能會散布到大氣、海洋及地殼中,在海洋中會增強颱風的能量,到了地殼裡面則會增加火山爆發和地震的規模。
他表示,儘管此項假說目前還未正式發表,但就近幾年的觀察來看,地震和火山運動規模的增長都十分明顯,然而礙於觀察時間短,累積證明的樣本尚少,因此還無法成為讓眾人信服的正式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