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下降,兒虐要追究(王翔正)

王翔正 2019/03/04 14:08 點閱 6751 次
生育率下降,社會卻引發更多問題(photo by 影片截圖)
生育率下降,社會卻引發更多問題(photo by 影片截圖)

我國生育率居全世界之末,幼兒照護制度不健全、養兒成本高早已非熱門新聞,然而,在新生兒童銳減的基礎下,兒虐案件卻逐年攀高,如此的育兒環境令人憂心。

邇來,一名兒童因未加辣椒醬遭父親掌摑等情事,躍上新聞版面,甚至引發網民集結至其家裡動私刑,但這只是家暴事件的冰山一角。

父母合理化兒虐

虐待兒童的雙親,多數都是個性衝動,生起氣來就不顧後果的類型,無法冷靜思考「這樣做會對孩子造成甚麼影響?孩子有甚麼感受?」而且還認為:「自己會暴力相向,都是因為孩子做錯事」試圖將自己行為合理化,怒火攻心而失手,無法控制造成不能彌補的遺憾。

根據重要內政統計指標每戶人口數(戶量)從2005年3.12人減少至2018年2.71人,隨著核心家庭數量增加,教養環境日漸封閉,鄰里關係連結不緊密,外人很難察覺虐待幼兒情況,導致學齡前兒虐案件發生頻率越來越高。

難有人證

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遭到性剝削(性交易)的兒少人數,自2014年263人上升至2017年707位兒少受害,兒虐通報案件也從2013年34545件,大幅上升至2017年59912件,四年內爆增73.4%。平均每天有164件兒童遭到不當對待,等同於每小時就新增7至8名孩子身處在危險暴力的環境,但實際上成案率卻僅有7%,比例著實偏低。

絕大部分兒虐案件很難成案,主因是「缺乏人證」、「取得物證困難」與「無法立即勘查現場」,員警、醫療單位和施虐者像諜對諜關係,想盡辦法從中找出破綻,但即使成案,施暴者最後被判刑、受到刑罰的比率仍相當低,令人無奈。

恐暴力循環

孩子長期受到父母激烈的家庭暴力,身心靈無法忍受,潛意識習於以暴力解決問題,對世間恐懼將根深抵固留在心底,隨著時間更迭,長大後又遭受雙親暴力相加,當下自我無法克制本我的衝動可能犯下弑親案件,暴力循環反覆發生,惟詳實追究發現,其實是父母種下的遠因。

少年為國家未來棟樑,若誤入歧途或遭受暴力被害,除了危害社會治安,更將減損國家未來發展競爭力,政府應正視兒童虐待問題,杜絕暴力循環,建議落實兒虐加害人約制告誡與追蹤管制工作,建構完善家暴安全防護網,俾利有效遏止兒童遭虐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