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能源供應看「以核養綠」(游常山)

游常山 2019/01/22 17:42 點閱 9455 次

「以核養綠」公投在去年底獲得六百萬張選票同意,能源界最近卻開始耳語,執政的民進黨並不想落實這項公投。

反核四與台獨是民進黨兩塊神主牌,早已眾人皆知,無須費唇舌溝通;然而為了台灣經濟的永續發展,國民黨不願讓步,以致核能發電的存廢在台灣不僅是「燙手山芋」,簡直就是政壇的夢魘!但是理性分析,核電的總發電量供給才占總電力一成弱,相對放大的政治地雷卻沒完沒了。

台灣能源供需問題

也許要從經濟發展的觀點來看,才覺得緊急且重大。台灣的經濟近年來只比停滯發展好一點,經濟成長率只剩2%在拚搏,經濟保二已然如此辛苦,中國大陸的「紅色供應鏈」席捲式崛起淹沒台灣的製造業,如果因為電力供應不足再來個「內需不振」,那台灣人是準備要面臨經濟成長率破一以下?

台灣的能源供需一直都是大議題。且說2017年八月十五日突然跳電一天,舉國震動可能前所未見,多來幾次絕對影響大選結果。

再生能源從印尼買來

問題是,只有夏天吃緊,而一再被寄予厚望的再生能源: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到底夠不夠撐住全國的電力需求?答案是很勉強,台電的再生能源目前只占全部的4.9%,連三座老核電廠加起來都還有9.3%,火力發電則高達82.6%。

值得注意的是,再生能源是從2017年的5.1%降下來的,降的比例雖不高,卻是整個台灣的電力救急方案,熟悉的人都知道,其實靠的是從印尼買進口昂貴的天然氣來發電。

電價連動物價

這樣固然不像是台電習慣從澳洲購買燃煤那樣排放那麼大量二氧化碳的燃煤,但是北亞洲的LNG(液態天然氣)現貨價格近年來每逢盛夏就走高,且震盪加劇,然而,台灣並沒有退路,只能買單,高成本的燃料直接反映到2300萬台灣人民的民生用電的電價,進一步促使通膨蠢蠢欲動。

每年酷暑救急的常是火力發電,也導致台灣常駐在溫室效應的黑名單上,而台中那座火力發力電廠,號稱全球規模最大,乃至可以「中電北送」,甚至引起台中市長盧秀燕在競選時,瞄準能源議題猛攻執政黨。盧市長提出的「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減量1%」其實是可行的,問題是台灣的綠能零零落落,難以補位。

風力發電好事多磨

為什麼綠能的太陽能與風能迄今還只是台灣能源供應的配角?太陽能的問題主要是土地面積不足的問題。以台灣平均建築4.4層樓高度,如果屋頂面積是100平方公尺(33坪),即使屋頂種滿太陽能板,也只有一戶可以用得到頂樓的日光電力,其他77%的同棟住戶還是需要台電的從中央宏觀調控的配電系統,這樣不實際的做法,使得太陽能無法派上用場。

風電更複雜了。台灣由於技術依賴丹麥商甚深,而離岸風電的躉售電價由於經濟部遲遲不定,擁有技術的丹麥商因此火大發函中鋼、世紀鋼與台汽電三家合作廠商,「已經動工的合約停止執行,未動工的合約重新議價。」這個震撼彈讓三家台灣企業措手不及,也顯示台灣風力發電好事多磨。

雖然現在從新竹到彰化都插滿風車,但2015年一個蘇迪勒颱風讓台中高美溼地的十八支風機倒榻了三分之一,一支造價都要台幣一億,台電一下子賠了六億元,讓人質疑台灣這種超級颱風頻繁的環境下,適合發展離岸風機的風電嗎?

綠能發展不穩定

綠能目前在台灣是非常不穩定、技術不成熟與環境欠佳,加上決策草率只為填補核能的缺口,造成更大的連鎖混亂。如果此時,能讓有六百萬張選票支持的「以核養綠」公投,好好付諸實現,正可以紓解這超級難解的能源困境,這是不是比較理性,且符合台灣總體經濟發展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