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大同股東派與市場派的拉鋸戰(游常山)

游常山 2019/01/09 14:41 點閱 3005 次

台北市第一條林蔭大道,中山北路三段,幾乎都是老牌電子公司大同的地盤,大同集團與大同大學,德惠街與農安街,加上零零落落散佈在大台北盆地中和、土城三峽的廣大廠房,大同集團的土地資產令人垂涎。

曾淪為水餃股

然而這個歷經四代的台灣資深財團,曾經在2006年跌破每股5元台幣,比一顆雞蛋還便宜的「水餃股」,然而在外來投資客的「市場派」積極蒐購下,三年後的今天,大同股價漲了5倍,1月8日收盤價來到26.45元。

大同怎麼變得這麼厲害了?是因為公司經營的基本面變好?大同的基本面近年來挑戰不斷,甚至要變賣黃金地段的不動產台北市仁愛路三段的芙蓉大樓來救急,關係企業中華映管公司(也是上市公司)也遭拖累,使得市場派的林家以外的投資人有機可乘。

一言以蔽之,大同近年來面臨的經營權之爭奪,背後直接的原因是公司的本業競爭力長期以來一直出現問題。

賣大樓換現金

2018年11月1日,新版公司法上路第一天,大同經營權之爭市場派、公司派再度隔空交戰,市場派包括三圓董事長王光祥、新大同代表楊榮光與欣同律師林宏信等,在當日宣佈將揪集超過半數股東同意召開股東臨時會,並要求停止處分芙蓉大樓。

芙蓉大樓在綠樹扶疏的台北市「蛋黃中的蛋黃地段」仁愛路三段,大樓地產價值不斐,大同公司一向只穩坐「包租公」,作為公司理財的「現金流」的調整小水庫,如今為了提防市場派「整碗端去」,於是處分掉換現金救急,這樣尋常的公司理財卻也處處受到市場派的掣肘,大同全盛時期打下江山的故董事長林挺生(當過台北市議會議長),地下有知,當浩歎不已。

大同集團目前的困境雖然還不是元曲名劇孔尚任的《桃花扇》那句:「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那樣戲劇性,但是大同競爭力衰退,面臨「溫水煮青蛙」的挑戰,早就是近20年前就看出來了。

台灣的資訊業已經邁向3個10年,但當第1個10年宏碁集團的施振榮開始朝個人電腦發展時候,大同還是靠家電(冰箱、電視與電鍋,怎麼用都不會壞,但是對製造業而言不是如意算盤)的金牛事業來獲利。

華映也現危機

至第2個10年資訊革命隱隱逼迫而來時,根據大家長林挺生的布局,讓二房長子林鎮弘去開創中華映管,在陰極射線管(CRT)這個電腦顯示器的關鍵零組件上掌握利基。

可惜資訊這一行「典範轉移」太快,CRT馬上被面板(液晶顯示器LCD)取代,大同集團雖然反應算快,也擠身台灣的「面板五虎」(市場占有率不是老大),但台灣的面板產業在南韓巨無霸的三星集團的競爭下,前二名的奇美光電(後來大老闆許文龍斷尾求生,賣給郭台銘變成群創);第二名的李焜耀的友達光電,與後面三、四名的瀚宇彩晶與華映(背後操盤就是大同集團),競爭力更不能與韓國比了。

如此這般的「全球化戰局」,以大同如此資深、要兼顧家電、重機等傳產的產業,無法專注高科技全力一搏,於是演變到華映如今的金融危機,華映在1月8日股價只剩下0.6元,不到台幣1元,真是非常險峻,給予大同市場派的可乘之機。

1月中旬是決戰點

大同林家目前最忌憚的市場派領導人王光祥說,目前已掌握檯面上超過12%股權,對掌握50~60%股東有相當準備,估計2019年1月中旬是決戰點。

最近台灣的銀行團對大同的關係企業,中華映管公司的重整、綠能債協的憂心,已直接「升高」至母公司大同。據銀行團內部最新清查資料,大同集團最重要的「母體」大同公司,目前在金融圈的債權餘額大約266億元,此外則是大同公司對旗下子公司「連帶保證」的額度,根據銀行統計,大同對華映的相關保證額度高達50億元。

銀行為什麼擔心大同還不出錢呢?還是對於大同的基本面,也就是公司的賴以起家的核心產品的競爭力有疑慮。但是銀行這次會不會「雨天收傘」?

子公司連帶保證

銀行團指出,由於大同公司旗下各子公司借款時,可能出現「交叉保證餘額」,尚志資產雖然是子公司,但值錢的資產都在尚志投資(林挺生父親姓名是林尚志),所以尚志是以子公司身分幫母公司大同作保,且作保金額已超過250億元。

而大同則是替華映相關債務作了50億元的連帶保證,讓銀行擔心華映債務問題在大同集團內部產生連鎖效應,並且讓銀行更關注大同的財務狀況。

大同何去何從?這樣一個本土資深財團面臨的危機可否化險為夷?各界屏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