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拉幫結派才能出頭?(蔡孟峰)

蔡孟峰 / 媒體工作者 2018/12/24 15:09 點閱 2441 次

沒有人事背景,不依附派系,就無法在台灣政治圈立足?12月25日各縣市長交接典禮後,縣市政局處首長立即走馬上任,幾乎都號稱用人不分黨派,要能「去標籤化」,真正有才幹的人才不會被埋沒。但研究每個人的背景,多少都有「淵源」,也可能上位。

不分藍綠都有派系的藩籬,這是歷來政治圈的定律,也是陋習,誰是誰的人,誰又屬於那個派系,幾乎都被貼上標籤,在同一陣營當中,也必須靠楚河漢界來分辨派系勢力,拉幫結派也似乎很自然形成,所謂世代交替無異就是派系政治香火的延續。

即使執政黨選舉之後,號稱要實施黨內改革,要打破派系的糾結,但新潮流系的大老吳乃仁退黨、退流、家族退出國營事業,幾位被歸類為野百合時代的中生代共推黨主席人選被喻為「保皇派」;國民黨也不遑多讓,選後幾個「太陽」要開始佈局2020總統大選,同樣讓派系人馬各自歸位。

當然備受囑目各縣市準首長的小內閣,也難脫被外界指為酬傭式的派系用人模式,新北市原副市長李四川南漂到高雄任副手,被指是朱系人馬轉移,台中市第一位宣布的局長,只因當過某位立委助理就被冠上地方某派的人馬,最新的是「大學姐」也付上原柯P陣營的影子,在每個人的職務之外,又多了一個派系的稱謂。

如果政治圈都是拉幫結派,每一位都需要派系或勢力才能夠生存的話,「孤鳥」就幾乎沒有出頭的空間,但要回溯到2014,柯文哲參選台北市長時被稱為「政治素人」,媒體要把他歸類在那個派系時都會被他否認,他索性稱自己是「墨綠」,也算是在錯綜複雜的政治派系中獨樹一格的黑馬。

派系政治其實是一種「支配」,即使具有才華也無法一展抱負,被貼上標籤、久了成為派系傀儡,政治人物要能成為清流,卸下派系的包袱,有自主的判斷和從政信心,才能真正為國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