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許嘉琪台北報導】「衛武營藝術中心開幕」翻轉南部文化沙漠,奪下「2018十大藝文新聞票選活動」第一名!北藝大副校長邱顯洵表示,衛武營蛻變為藝術中心,象徵台灣由軍事思考,走向文化與藝術經營。「藝文工作者薪資低,文化部及立委擬立法改善」也讓藝術工作者看見曙光,奪下第二,但藍委陳學聖直言,台灣民眾習慣享用「免費午餐」,致使藝文環境難改善。
「衛武營藝術中心盛大開幕,高雄蛻變為南部藝文重鎮」奪下「2018十大藝文新聞」榜首,北藝大副校長邱顯洵說,衛武營在過去是馬卡道族的獵場,後來經過清朝、日治和民國時代,都做為軍事訓練場所,如今變成一個藝文中心,有著台灣「脫離軍事思考」,著重「文化」、「藝術」經營的象徵性意義。
藝文界一直被戲稱為「血汗工廠」,因此「藝文工作者薪資低,文化部及立委擬立法改善」讓眾多藝文工作者看見曙光,拿下第二名。然而,國民黨立委陳學聖直言,「改善恐怕很難」。他說,台灣民眾習慣享用「免費午餐」,而政府部門也常為了討好民眾,祭出不用錢的表演活動,大家因此更不懂得藝術的價值,「如果這種心態不調整,藝文環境不會變好。」
獲得第三名的是「文化部爭取逾141億,歷來最大規模文化內仍投資計畫啟動」,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陳文祥表示,長久以來台灣的文化預算一直偏低,「不到總體預算的百分之一」。預算增加固然可喜,但是否能落實支援文化工作者,才是關鍵,而不是「大者恆大,小的仍在餓肚子」。
過去「兩廳院」是全台唯一國家級表演場所,中南部一直缺乏有規格的場地,支援大型表演。後來台中歌劇院和高雄衛武營接連上線,北、中、南形成了平衡的藝文鼎立型態。
「國表藝三館到位,邁向表演藝術新紀元」,也因此吸引鎂光燈,成為「2018十大藝文新聞」第四名。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表示,這些場地的出現,讓藝術工作者有更多發揮空間,也建立起台灣與國際更多的藝術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