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投票」與台北市長選情(陳敦源)

陳敦源 / 政治大學公行系教授 2018/11/25 18:01 點閱 2958 次

針對台北市長選舉結果開票到凌晨二點半,台北市長柯文哲以3254票險勝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丁守中不服表示,這次選舉有太多疑點與重大違法,決定請律師馬上提出選舉無效訴訟,他懷疑其中有棄保(策略投票)效應。

怎麼證明「棄保」的發生?

接下來這台北市的延長賽,最關鍵的就是丁丁陣營要如何證明「策略投票」(strategic voting,俗稱棄保)真的發生在這次的選舉當中,而且大約是三千票的改投以影響到選舉的最後結果,我個人認為要證明這個有些資訊需要蒐集:

  1. 11月24日選舉日4:00以後到底有多少人還在排隊投票?是哪些投票所?這些人都是潛在的棄保選民。
  2. 這些人投票的行為本來「應該」是怎麼樣?那個討論的標準是甚麼?上一次選舉的比例?還是民調的資料差距?
  3. 針對選民的調查或實驗資料,目前是學界拿來證明棄保行為的唯一方法,因此,沒有事先設計,事後很難證明。

「棄保」產生的條件

美國政治學者Gary Cox曾經說,策略投票(棄保)選民必須滿足下面三個條件:

  1. 他必須是「短期利害極大化者」,也就是說,他對於這次選舉不能輸到脫褲有強烈的意識,甚至願意放棄自己長期支持的候選人。
  2. 他必須有足夠理解候選人之間相對強度的資訊,也就是說,這次因為公投而產生「一面投票,一面開票」的狀況,可以證明選民超過四點以後的投票,是有相對強度的資訊。
  3. 任何選舉制度都可能發生棄保,但重要的是他有沒有認定自己的這一票有改變選舉結果的價值,或是哪個政黨應該上台(或下台),而不只是表達性的投票。

個人偏好難分析

這三個條件目前丁丁陣營有的只是第二項,但是另外兩項都需要深入到個人層次的資料蒐集,包括經濟學這麼先進的學門,也都無法直接測量人的偏好結構,最多只能先用假定的方式,再從可觀察的行為面去反推,這個部分要找到直接證據的難度很高,也是選舉研究「行為主義」當道這麼久的原因。

最後,我是個人意見,國民黨這次「意外」贏得這麼多,千萬不要以為死忠選民增加了,因此,台北市是否需要用延長賽奪回的這個動作,應該要與2020的總統大選一起考量,不能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