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水土不服的電視新聞規範(拾穗)

拾穗 2018/11/19 17:42 點閱 3620 次

台灣對於選舉其實有一套規範,只是在這次選舉顯得異常模糊,也就是在選前十天,媒體跟個人不得公布民調,同時為了求取選舉過程的公平,媒體在報導同選區各陣營候選人時也需力求平衡,避免讓單一陣營候選人過度曝光,這本是立意良善之舉,但是當舊規則遇上了新政治,這一切都顯得格格不入。

跟新聞熱度唱反調

在這次年底的選舉當中,國民黨籍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無疑是一枝獨秀,在網路、電視等各樣媒體上,維持了相當驚人的曝光度,光是韓國瑜的幾場造勢晚會在相關媒體的收視率幾乎都是打破紀錄,就連網路上的轉播動輒都可以飆到五十萬以上的點閱率,這樣高的聲量也讓媒體在是否維持堅持等量的報導幅度上越來越困難。

媒體是否有能力跟權利,來對報導方向與內容做出自主判斷?尤其在韓國瑜現象這樣破紀錄的凌空而出的時候,遵守中選會跟NCC的規範似乎是在跟新聞熱度唱反調。

行政規範是否可行

觀察近來的媒體現象,可以發現藍綠雙方對立的情緒越來越激烈,幾乎已經很難讓媒體自覺遵守所謂的同等報導比例的原則。這已經不是個別媒體的狀況,而是普遍的現象,所謂罰不罰眾,這也讓主管的NCC相當傷腦筋。

如果拿美國的選舉新聞來做比較,美國的媒體一樣對立得十分激烈,福斯電視台力捧共和黨跟總統川普,對手的CNN則是支持民主黨與歐巴馬,雙方在新聞版面跟言論角度上爭鋒相對,要談平衡根本是天方夜譚,而且美國的新聞較勁,一路從電視台、網路殺到平面雜誌報紙,大家壁壘分明。

台灣雖然還是民主新生兒,卻希望跳過老大哥,直接用行政規範來維持表象的平衡,這是否可行?其實已經在這次選舉顯漏了問題。

媒體規範僅限電視

再者,要求媒體保持客觀中立固然可取,但台灣的媒體規範僅僅限制在電視台,面對影響力日益龐大的網路卻只能保持袖手旁觀,這當中的邏輯弔詭也讓人難以理解。

如果把現今的台灣媒體分拆成電視、網路與報紙,政府唯一可以管控的只有電視,這樣的規範面對兩個其他媒體鋪天蓋地的影響力,除了限縮電視的生存空間之外,對收視者是否有真正的幫助,實在讓人懷疑。

歡樂的嘉年華

韓國瑜這樣爆炸性的媒體效果,其實在2014年柯文哲出馬競選時,就已經有過一次經驗,隨著台灣這樣有別於舊政治,而能打出新口號、新行動甚至新型態的新政治人物不斷出爐。

光是韓國瑜這次的演講內容、效果,還有他特殊的組曲大合唱,這呈現的已經不像是選舉活動,更像是一場歡樂的嘉年華,這樣的選舉形態,強以過去的規範來限制縮短,恐怕觀眾只會棄電視而去,轉而擁抱其他媒體,這也是為什麼近來網路媒體,在直播之後都獲得了突破性的聲量。

面對這樣的現象,NCC的媒體法令是否能夠適應,還是突顯出不合時宜,在新政治爆發的當下,除了民眾深刻感受到之外,或許媒體主事者跟官員都可以藉此機會,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