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但是,每一波都有前一波由人民所選擇的原因在其中。
因為現況的反彈,民眾選擇了A,但人民在下一波的反彈中選擇B,因為民眾先前選擇讓A掌握了權力,而下一波的反彈原因,正是當初民眾拉下A的過程中選擇的B身上。因此,選舉民主並不能決定誰可以當台灣的救世主,因為這位救世主可能就是下一波民意浪潮中一切問題的代罪羔羊。
人民否決權
我想用一些影像紀錄來說明我的老師瑞可(William H. Riker)對民主政治到底是如何運作的真知灼見,他認為民主制度設計,嚴格來說並不是「人民統治」(Popular Rule),而是一種「定時地、隨機地行使人民否決權(Popular Veto)」,如此掌有權力者才會產生回應人民需求的恐懼,當選者口中的「謙卑」才會真有價值。
然而,「去腐但未必興利」是民主政治最底線的運作模式,也是目前唯一真正被實施的民主政治。
首先,2000年,國民黨執政近50年,人民選擇了阿扁與阿珍來帶領台灣,當時還沒有社群網站,最夯的廣告就是這支由范可欽所拍的「阿弟仔」的競選廣告,後來因為貪腐的問題,民眾展開倒扁活動,最紅的歌曲就是趙詠華主唱的「紅花雨」
兩岸問題導致輪替
2008年,民眾因為貪腐問題放棄了民進黨,人民選擇了國民黨的馬英九全面執政,最紅的競選廣告就是由謝屏翰所作的「我們準備好了」,然而,兩岸過熱讓民眾產生被統一疑慮,學生衝入立法院燃起太陽花學運,最紅的歌就是滅火器的「島嶼天光」
接著,2016年,民眾因被統一的疑慮拉下國民黨,選擇了民進黨的蔡英文全面執政。當時最火的廣告是由導演羅景壬所拍的「我們的光榮革命」,然而,雖然2020年還沒有到,但是2018年的地方選舉青貧北漂的議題發燒,最紅的網路歌曲就是:
「窮到發慌」
上次選擇 下次打倒
如果大家試著用這些影像紀錄來快速回顧一下台灣民主選舉的歷史,雖然2020選舉鹿死誰手還不知道,我們已經可以看見瑞可眼中民主政治不是尋找救世主,而是拉下「我們幾年前以為的救世主」的真象,民意不只如流水,也是一種標準的路徑依賴,前一次選擇的解方,正是下一次要打倒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正因為民主選舉的目標並不是解決公共問題,最多只能在意識型態上打擺子而已,民主治理的政府做體制優化與改革,才是台灣更重要的公共問題!
註:路徑依賴原文為Path Depen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