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選舉最常聽到的名詞就是「網路聲量」,每當某位候選人網路聲量很高時,對方陣營就會說網路聲量不等於選票,沒甚麼了不起的。到底網路聲量是甚麼東西,真的和選票有關嗎?
顧名思義,網路聲量就是在網路的聲音和能量,這有幾個指標可以看出來,很多人都會的就是在搜尋引擎打入,譬如說「韓國瑜」,就會得到「約有 40,800,000項結果」,這代表網路世界有四千零八十萬的網頁中有提到「韓國瑜」這三個字,但這些網頁的內容可能是負面多於正面,所以搜尋結果多也不要太高興。
高雄搜尋熱度100
但到底有多少人會輸入「韓國瑜」到搜尋引擎去搜尋?谷歌有個趨勢(Trend)的網站(trends.google.com),可以看出搜尋的熱度,譬如說現在「韓國瑜」到達100分,代表該字詞的熱門程度在該時間點達到最高峰,相對的柯文哲現在只有59。另外也可以看出哪個地區的搜尋熱度最高,高雄當然是100,其他五都也都超過40。
另一個網路聲量指標就是轉發和新聞比,亦即一個新聞出來後,各網站轉貼此新聞的有多少。過去社群網路不普及時,新聞得以轉發兩則,就是不錯的成績,現在普遍則是四、五則,十則以上很不錯,若是像熱門人物,甚至可以達到二十則以上。就以王世堅說韓國瑜當選他要跳海為例(但後來王世堅反悔說不跳了),被轉發絕對超過二十則。
根據Hootsuite公司的統計,台灣目前有88%的人上網,然後上網的有90%在臉書上,使用率前三名的軟體是臉書、YouTube和Line,平均每個人每天花費約兩小時在社群網站上。所以這股網民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任何候選人都不應該輕忽。
投票前一周是關鍵
至於網路聲量是否可以轉換為選票的問題,看看四年前柯文哲的例子,投票前幾週柯P的網路搜尋熱度還小輸給連勝文,投票前一周柯P突然竄到100,連勝文維持在58,選舉結果說明了一切。
台灣上網的人口中大概超過85%都有投票權,所以候選人在網民中的印象分數其實很重要,尤其是投票前一週更是關鍵。如果那時網路正的聲量能保持於不墜,就有很大的勝選機率。但要如何創造網路聲量又不致引起網民的反感,就看候選人各顯神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