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亞運不是新南向行動(陶以哲)

陶以哲 / 國立政大附中教師 2018/08/21 09:53 點閱 3553 次
運動就是外交,除運動場上的競逐外,運動外交內涵應有更多的策略性,它可能發生在比賽場上。(photo by Flickr)
運動就是外交,除運動場上的競逐外,運動外交內涵應有更多的策略性,它可能發生在比賽場上。(photo by Flickr)

在印尼舉行的第十八屆亞洲運動會中,主辦國透過開幕式一連串用心設計與驚豔表現,向國際展示出該國深厚文化與實力。

印尼是世界最大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人口超過2.65億,世界人口第四,不僅為東南亞國家協會創立國之一,也是20國集團成員國。印尼在東南亞與世界政經地位與重要性,可見一斑。

開幕不見政治人物

我國代表團本次亞運派出588名選手、150名教練與職員參加,參賽項目及人數為歷屆代表團之最。然而,現時政府大力鼓吹新南向政策,開幕典禮卻不見檯面上指標性政治人物出席,令筆者深感疑惑不解。有人或許會說,南向計畫政府已持續進行,無須此舉,或說讓運動回歸運動本身,無謂曝光可能影響賽事。

運動即外交

然而,運動就是外交,除運動場上的競逐外,運動外交內涵應有更多的策略性,它可能發生在比賽場上,運動員其爭也君子的較量中,也可能在開閉幕式、酒席晚宴等相關活動,觥籌交錯形成認識理解,早期中美乒乓外交(Ping Pong Diplomacy),兩大國透過一系列桌球相關運動,恢復交流與互動,便是一例。

政府除體育相關官員外,是否另有指標性人物(如部、院、府層級人士)出席 (如開閉幕典禮或欣賞賽事),除象徵對主辦國支持與重視,也是對自己代表隊的關心與期待。終究,國際重大運動賽事攸關主辦國門面與裡子,各國重要人士必定出席祝賀,此平台也間接形成各國重要人士互動交流契機。

落實新南向政策

具體而言,政府應深度理解運動平台價值,規劃適當高階人士參與學習,若能透過賽會現場照面與寒暄、交換名片,把握後續賽事機緣自然互動,對未來各領域溝通合作埋下可能性,應是一個外交策略。

特別今年在印尼雅加達進行,東南亞各國政要出席實為必然,每日賽事與期間社交活動自然不少,應把握適當場合交流互動,創造機緣,也是落實政府新南向政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