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權可以輪替 建設必須永續(吳統雄)

吳統雄 2018/08/14 12:54 點閱 6297 次
林佳龍市長上任後,因不正當終止前朝胡志強市長規劃的BRT計畫,已被仲裁庭判市政府「顯違誠信」、有「不正當之行為」,須賠付廠商1億8378萬餘元。(photo by wikipedia)
林佳龍市長上任後,因不正當終止前朝胡志強市長規劃的BRT計畫,已被仲裁庭判市政府「顯違誠信」、有「不正當之行為」,須賠付廠商1億8378萬餘元。(photo by wikipedia)

政權可以輪替,為人民福祉的建設必須永續。臺北市有一座3.8公頃的大型空中公園,不僅具備休閒運動功能,同時構建了可360度瞭望臺北市的觀景臺,而且,也是內湖污水處理廠的屋頂活化大利用。

這個設施自1967年由無黨籍的高玉樹市長開始規畫興建,經40年、歷10任、3種黨籍的市長接力承續發展,至2004年馬英九市長任內達到現在的規模,這就是永續建設的範例,嘉惠台北市民。

BRT被終止

臺中市林佳龍市長上任後,因不正當終止前朝胡志強市長規劃的BRT計畫,去年與機電標廠商興訟,已被仲裁庭判市政府「顯違誠信」、有「不正當之行為」,須賠付廠商1億8378萬餘元。

最近爆出,BRT土建水環工程廠商也提出仲裁,市府有可能再度支付巨額賠償。市民不但無法享受BRT的利益,反而必須再加重背負林佳龍一人所製造的債務,這則是以把選舉當革命、以清算前朝為目標,不惜中斷建設薪火的顯例。

淡水河的整治

回顧1970年前,距離淡水河幾百公尺即已聞到腥臭,岸邊漂滿著垃圾與牲畜屍體。因為日據時代台灣所有城市的雨水與污水,都是以合流系統排放,而且都是明溝,成為病菌滋生的溫床。

現代化都市應改採用雨水與污水分流的「衛生下水道系統」,然投資很大,殖民政府絕不會作,且大部分的設備成果都埋在地下,一般政治人物也多不肯在這方面花錢。

但現在的淡水河已成為藍色景觀大道,整個建設計畫拯救了臺北市的河川、保障了市民的用水安全,不僅環保、還更提供了健康休閑空間。

它證明了臺北市成為現代都市不是偶然,長久以前,就已經有遠見、無私、合作繼承的歷任市長,規畫並確實執行了臺北市所以能夠成為「天龍國」的原因,這稱號不應該是反諷,而是持續勤勉的成果。

醜化前人政績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967年臺北市人口只當現在的十二分之一時,高玉樹市長就有此高瞻遠矚。但當時臺灣尚在經濟起飛的陡轉點前夕,財政仍然艱困。蔣中正總統好不容易爭取到聯合國協助,在1969年獲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50萬美元、合臺幣2000萬元配合款,就交給無黨籍的高市長去執行,高市長也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不幸的是,近年許多政客卻將競選公職視為當皇帝,只求打倒鬥臭政敵,不思民眾福祉。林佳龍除了BRT案外,還有3.8億元的「花博卡」圖利綁樁疑案、1000億元的「海水採礦」詐騙未遂案。

上臺後,就急著把前人的長期計畫醜化、折毀、停滯、一事無成,卻無端浪費公帑動輒以「億」計,與前述內湖污水處理廠的小投資、大成就對比,實足汗顏,也印證其公共政策治理能力有問題,原因就是沒有以人民大眾為先,僅圖一己利益集團之私,實現了林佳龍所創「一場兒戲,一場騙局!」的名言。

內湖污水處理廠現在以「空中極限運動公園」著稱,也反映了臺灣崛起時的極限精神。創始者是「老黨外」高玉樹市長,其後包括多位國民黨籍的市長,以及民進黨的陳水扁市長都戮力投入,這就是「臺北市政府永續」的例證。臺北市,曾經不因政黨輪替而建設中輟,我們期待永續精神在全臺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