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蔡岳宏台北報導】不足兩歲的娃娃們與家長們一起玩拼圖遊戲、哼兒歌,透過閱讀闖關遊戲,不知不覺中增進語言能力!馬偕兒童醫院12日舉辦「親子共讀研討會暨闖關活動」,馬偕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許多孩童語言能力發展不好,是因為家長領導技巧不足,透過親子共讀繪本,能增進溝通技巧,並替未來閱讀能力定下基礎。陳慧如強調,親子共讀從零歲就要開始培養,超過兩歲便很難養成習慣。
「美國兒科醫學會早在2014年即將『家長應盡早念故事書給孩子聽』,納入兒童照護的重要政策。」馬偕醫院副院長李宏昌表示,對於有語言障礙的孩子,親子共讀不僅僅是治療,也能幫助正常孩童的語言發展。目前親子共讀已經納入醫院評鑑項目,鼓勵醫護人員推廣。陳慧如表示,兩歲以前是共讀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若孩子超過兩歲,「容易坐不住,需要花更多時間培養閱讀習慣。」
針對家長擔心娃娃根本聽不懂故事內容,陳慧如指出,家長必須讓孩子從小習慣閱讀,習慣書本這項玩具,再導入較長的閱讀,孩子比較不會排斥,也比較願意坐下來聆聽更長的故事內容。陳慧如建議,圖畫是孩童較早接觸的媒介,家長可以先讓孩子接觸50%以上為圖畫的繪本,掌握「對話式共讀」的方式,讓孩子針對圖片進行發問,從圖像建構到故事解說來培養認知功能。
陳慧如表示,繪本的選擇必須根據孩童的能力,例如有孩子發音總類較少,只會ㄅ或ㄇ等較簡單的音,會適合發音遊戲類的書籍或者韻文,「因為有旋律感、發音一致,可以多學狀聲詞。」等到孩子有發音動機,可以透過圖卡開始學單字。接下來進展到句子,家長應找重複句型、固定問答形式的書籍,讓孩子模仿句型,增進語言技巧。
「如果孩子語言發展遲緩,不一定是孩子本身能力不足,而是家庭環境引導技巧不佳。」陳慧如表示,馬偕兒童醫院舉辦「小星星閱讀家庭」教導家長講故事技巧,當場示範語調、表情和動作,讓家長學習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使許多孩童未經語言復健,便於短期內增加了語言能力。但陳慧如強調,若家長懷疑孩子有語言障礙,應先尋求醫師評估語言復健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