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文字整理:孫啟梅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中美貿易戰劍拔弩張,但美國終於決定暫停貿易戰,使世界各國包括台灣都鬆了一口氣,但為何美國總統川普高高舉起、輕輕放下?請嚴老師先說明中美貿易戰的來龍去脈。
暫撤301條款
嚴震生:事件起源於川普要對中國大陸採取「301條款」的制裁,預計對1300項中國進口商品課徵25%以上的關稅,特別是美國先前宣布要制裁中國電信公司巨頭中興通訊,瞬間導致中興面臨破產危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副總理劉鶴在上個周末赴美與川普會談,結果是大陸承諾將多多購買美國農產品,也會加強智慧財產權的責任,並決定至少削減2000億美元貿易逆差,希望緩和情勢。
上述承諾能幫助川普爭取美國中西部農業州、工業州的選票,川普應該也認為這場貿易戰繼續打下去對雙方都不利,因此宣布「暫停」,不過沒有說未來不會開打,目前鋼鋁稅還保留,只有301條款暫緩。
如果世界兩大強權進行經濟貿易戰,全球都受害,特別是台灣有很多商品都透過大陸出口到美國,如果大陸成為美國制裁的對象,對我國經濟將會造成很大的衝擊,這也是上週中美談判結果出爐,全球股市上漲的原因。
貿易戰連累全球
報復性關稅會引發世界經濟的大恐慌,美國跟歐洲德國之間就曾發生過貿易戰,因此各國都不願看見歷史悲劇重演,貿易戰打到最後甚至可能引發戰爭。
現在中國大陸願意談如何解決美中貿易赤字,提出多購買美國產品、尊重智慧財產權的方法,相信美國短期內是可以接受的,不過美國不少強硬派覺得川普在這次談判之中讓步了。
問:現代全球經貿關係息息相關,報復性關稅等於是保證彼此毀滅,因為一個工業產品的零組件可能來自世界各地,貿易、石油、核武問題都將大家的命運緊緊綁在一起,在制裁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受到不小的內傷,請問嚴老師怎麼看?
美國優先的迷思
嚴震生:所謂的全球化,就是指產品的零件可能都不是來自同一個國家,之前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到美國投資的時候,川普點出一個發人省思的問題,他說美國發明了電視,但現在美國自己不生產電視了。即使是美國拼裝,但零件也可能是外國的。
川普這種認為美國所有產品都應該自己製造的思維是開倒車的,首先這完全不符合國際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的概念,因為各國都是考量到自己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生產技術和經濟規模來生產商品,假使只為了一個小市場生產,這是沒有經濟規模的,各國都以全球為市場考量。
美國製造不是沒有自己的強項,包括高科技產品如飛機製造業龍頭波音,美國的農產品、娛樂產業、金融業也都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是美國不可能在每一項產品都是第一名,這是川普「美國優先」的迷思。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速度讓國際震驚,包括宣布「中國製造2025」計畫,未來將成為全球製造強國,這點確實讓美國很擔心,因為中國在過去3、40年改革開放以來,技術方面不僅有長期的進步,還加倍的提升,很快將成為美國不可小覷的對手,因此美國希望先打壓對方,免得自身優勢受到挑戰,但貿易戰不僅是打壓中國,全球都會遭殃。
技術轉移是願打願挨
問:在全球分工、世界工廠的時代,各國都是提供自己強項的服務。不過中國大陸究竟使用了什麼手法,讓美國知難而退?中國大陸過去一直被詬病剽竊美國技術、操作匯率等不公平的競爭手段,看來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不會就此結束?
嚴震生:當然不會就此結束,通常各國進行高精密科技產品貿易的時候,都會強行要求技術轉移,如果你擔心技術轉移,可以不賣,但美國貪圖中國市場廣大,想要賺他的錢,卻又不想轉移技術,這等於是簽約之後又反悔。
舉一個例子,中國大陸現在到處都在挖油井,假如你有海上石油平台的自動化技術,做了2、3次之後,中國大陸就學會這項技術,不需要你了。如果你不想要被對方學會技術,最開始就不要答應,答應了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美國不應該認為強行技術轉移是不對的,而是根本就不要進行交易。
台出口需靠大陸
問:在中美貿易問題之中,台灣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們應該好好發展自己的競爭優勢?
嚴震生:台灣有些零組件很有競爭力,但大多透過大陸出口至美國,所以美國對大陸經濟制裁,其實也是對我們不利,因為我國企業規模不夠大,需要透過大陸大企業討價還價的力量,跟美國進行貿易,這對台灣比較有利的。
主持人:謝謝嚴老師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