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反叛與犧牲 新生代新詮釋

楊蕓 2018/04/24 18:21 點閱 16161 次
《春之祭》邀請3位台灣新生代編舞家(左起)劉彥成、林素蓮、劉冠詳參與,創造屬於年輕世代的作品。(photo by 兩廳院提供)
《春之祭》邀請3位台灣新生代編舞家(左起)劉彥成、林素蓮、劉冠詳參與,創造屬於年輕世代的作品。(photo by 兩廳院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經典芭雷舞劇《春之祭》樂曲中充滿不和諧旋律、難以預測的節奏,成為百年經典。國家兩廳院策劃2018年「新點子舞展」便以《春之祭》為主題。舞展諮詢周伶芝表示,春之祭彷彿是永恆的創作主題,編舞家也能對照現今社會現實,呈現過勞、厭世以及對世界的恨意。

《春之祭》是俄羅斯作曲家伊果・史特拉汶斯基芭蕾音樂的代表作之一,1913年時,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一年,在動盪的氣氛下誕生,樂曲中充滿不和諧旋律、難以預測的節奏,瀰漫了大戰前的不安與騷動。內容訴說在一個遠古祭祖儀式中,一群異教徒的長老要求一位少女,以跳舞至死來奉獻生命祭祀春神的過程。

國家兩廳院策劃的2018年「新點子舞展」,便以《春之祭》為主題,邀請香港編舞家黃大徽及法國藝術家薩維耶.勒華帶來他們的《春之祭》,並邀請3位台灣新生代編舞家林素蓮、劉彥成、劉冠詳參與「微舞作」,在《春之祭》的啟發之下,創造3部屬於年輕世代的作品。

由於《春之祭》樂曲及舞蹈中透露的反叛精神、為了他人死亡的犧牲概念,百年來帶給藝術家們無數靈感,這彷彿是永恆的創作主題,也能對照現今社會中,每個世代的過勞、厭世、對世界的恨意以及不知為何而忙?

2018新點子舞展諮詢周伶芝介紹香港編舞家黃大徽時說,「在黃大徽的《春之祭》中,是一個打破常規的作品,他以人像的投影發號施令,肉身肢體執行動作,探討創作本身是一種儀式嗎?誰是祭品?創作人還是觀眾?而藝術家面對的是自己?還是受眾、環境、傳統,還是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