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不見了 說的不只是婚變(胡幼鳳)

胡幼鳳 / 前台北電影節總監、楊士琪紀念獎主委 2018/02/11 14:03 點閱 17888 次
在外另結新歡的夫妻,兒子艾力夏似乎成了他們邁向新生活唯一的罣礙。(photo by 《當愛不見了》劇照)
在外另結新歡的夫妻,兒子艾力夏似乎成了他們邁向新生活唯一的罣礙。(photo by 《當愛不見了》劇照)

冷洌的鏡頭下,北國的冰天雪地,一個孤獨的男孩下課後獨自步向歸程,他在湖畔撿起一條刑案封鎖現場的布帶,拋向空中,帶子勾住樹梢隨風飄搖,開啟了電影《當愛不見了》不祥的序幕。

俄國名導安德烈薩金塞夫擅長以中產階級的故事,透視社會的現況及問題。他2003年執導首部電影《歸鄉》就奪下威尼斯金獅獎,他2015年獲得坎城最佳編劇獎的《纏繞之蛇》,則嚴厲批判了俄羅斯政府的貪腐。《當愛不見了》除了描寫一對面臨離婚的緣盡夫妻,因為12歲獨子艾力夏失蹤而重新認知家庭的重要性之外,也透徹描述現代婚姻觀、家庭價值觀崩壞的社會現象。

同床異夢的夫妻

男女因愛而結合,愛本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也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與呵護,但當愛不見了,夫妻之間無盡的爭吵與攻伐,卻成了孩子抹滅不了的傷痛。

現代人東西壞了,寧可換新,不願費心去修理,面對婚姻亦然,面臨感情生變,多半選擇汰舊換新。《當愛不見了》描寫莫斯科的一對怨偶,丈夫先外遇搞大了情人的肚子,卻又迫於保守的老闆不容員工有離婚情況,因此隱瞞婚變,想儘速擺脫舊愛,趕緊再婚保住飯碗。

而美貌的妻子每天滑手機關注社群網站,面對丈夫厭恨交加,也已另結富商新歡,恨不得趕快把房子賣了分產走人,兒子艾力夏似乎成了他們邁向新生活唯一的罣礙。一次爭吵中,妻子脫口說出自己從不愛腥夫,當初只因已「先有後婚」,分手後將把兒子送寄宿學校,讓他度過青春叛逆期,兩人奮力爭吵中,誰都沒注意到在門後暗自飲泣的兒子。

無法挽回的悲劇

這對即將離異的怨偶,各自與新歡一夜纏綿,丈夫外宿、妻子夜歸,直到學校老師打電話來詢問為何艾力夏兩天未到校上課,妻子才驚覺不妙,通知丈夫一起尋子,而警方坦言工作量太重沒有辦法協尋,反而要他們去找民間組織協尋。

當這個優於警方效率的民間組織首領,在詢問父母親各種關鍵問題時,這對原本吵得不可開交的父母才意識到自己未善盡父母責任,兒子已成了親密的陌生人,而在尋子過程中,他們也找到婚姻失敗的癥結,但再多的悔恨也無法挽回撕心裂肺的悲劇。

談破碎家庭的孩子

這部安德烈自編自導之作,有部份是取自他自己童年的回憶,安德烈以冷靜剖析的手法,呈現了現代俄羅斯的風貌,隨著經濟起飛、社會變遷,俄羅斯離婚率之高在全球名列前茅。其中不少就像男女主角一樣是很年輕就奉子成婚,婚後發現不合適就離婚,但這些破碎家庭的孩子,常懷著永遠的傷痕,甚至重複父母的悲劇。

而安德烈對社會的關注也以電視新聞穿插呈現,表面說的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政治新聞,但同時也在控訴政府像是對孩子漠不關心的父母,國與國的爭戰,更是使人民飽受折磨及流離失所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