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用路文化 車輛比行人優先(曹威林)

曹威林 / 文字工作者 2018/02/06 15:20 點閱 14834 次
過馬路時縱使有紅綠燈跟斑馬線,行人還是得留神強行抄捷徑轉彎的汽機車乃至腳踏車。(photo by 臉書截圖)
過馬路時縱使有紅綠燈跟斑馬線,行人還是得留神強行抄捷徑轉彎的汽機車乃至腳踏車。(photo by 臉書截圖)

「台灣道路直與『戰場』無異。」前「朝日新聞」記者野島剛,日前有感而發在某大報專欄發表評論,他以日本警方公布的統計數據為例指出:去年日本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3694人,創下二戰結束後最低的死傷紀錄;反觀台灣人口不到日本的2成,但台灣去年因為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卻與日本相當。換言之,台灣民眾每年因交通事故喪命機率幾乎高達日本的5倍,委實令人怵目驚心。

野島剛認為,與日本社會相較,台灣的汽機車駕駛人總是有意無意擴張解釋用路權定義。「道路並不是為車子開闢的,而是為方便人的移動而存在」,但在台灣,多數汽機車乃至腳踏車駕駛人卻理不直氣壯地曲解成「道路是車子專屬空間。」

道路是為人際交流移動開闢,但台灣社會剛好相反,開汽車的最大、摩托車次之、然後是腳踏車,行人用路權最不受尊重的錯誤迷思根深柢固,禮讓與保護弱者的文明社會價值觀在台灣民眾的用路文化裡付之闕如。

筆者平素喜歡步行,對行人在台灣道路空間裡的弱勢處境感觸良深。在台灣大多數城鄉走路必須隨時保持警戒,提防巷子裡乃至從人行道或騎樓後方冷不防衝出揚長過市的腳踏車乃至摩托車。人行道被違規停放汽機車佔用更屢見怪不怪,行人往往只好繞出去走馬路,與車子呼嘯而過險象環生。

過馬路時縱使有紅綠燈跟斑馬線同樣得留神,行人面對強行抄捷徑轉彎的汽機車乃至腳踏車幾乎沒有猶豫機會,稍有不慎就可能與死神擦身而過,越往中南部這種現象越嚴重。從高雄與台中兩市交通事故死傷人數高居全台各縣市前兩名可見情況之嚴重程度。

台灣人口結構已屬聯合國定義裡的高齡化社會,不僅行人高齡化,駕駛人同樣高齡化,便宜行事的觀念助長陋習,中央與地方政府有關部會若嚴格執法,易被批評扣上搶錢大帽子,甚至被視為擾民和丟掉選票,加上持有私人運具成本太過低廉,以致行人最大的用路權文化始終無法在台灣社會立足。

每一樁交通事故死亡者不僅只是個統計數字而已,背後都象徵一個消逝的生命和平添一個破碎的家庭。修訂道安法令依法嚴懲肇事者與灌輸行人用路權優先觀念,必須軟硬兼施齊頭並進,政府有關部會或社會公眾都不應再縱容弱肉強食、爭道而行的用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