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環境勉強及格 選手待遇待關心

楊蕓 2017/12/25 16:54 點閱 8575 次
調查發現,86.7%民眾支持體育改革,對於台灣整體運動環境總評分卻僅有60分。(photo by 世大運官網)
調查發現,86.7%民眾支持體育改革,對於台灣整體運動環境總評分卻僅有60分。(photo by 世大運官網)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2017台北舉辦世大運後,加上日前《國民體育法》修法開放全民加入單項運動協會,激起國人對體育的熱情。但調查發現,86.7%民眾支持體育改革,對於台灣整體運動環境滿意度僅有60分,其中「建立完善的選訓制度,注重基層教練與選手養成機制」、「提供選手職涯照顧」,以及「提供更便利的運動空間」最須改善,顯示民眾除了重視運動的便利性,也關心選手的運動待遇及未來。

為了解國人對於台灣運動環境、政策及各單項協會的看法,臺灣師範大學及台灣趨勢研究公司合作,發起《國人運動環境觀感大調查》,25日公布調查報告。

資源重北輕南

台灣趨勢研究公司總經理彭賢恩指出,民眾對於臺北市及桃園市的縣市政府提升運動環境的滿意度名列前茅,非六都縣市則以新竹縣及屏東縣的評分較突出。彭賢恩分析,「今年因台北市舉辦世大運、桃園市政府啟動運動中心計畫,讓民眾對政府的體育政策有感,反映在縣市成績表現上。」但民進黨立委黃國書提醒,此調查也顯示出台灣體育資源分配存在嚴重的「重北輕南」問題。

另外,調查也發現,民眾認為應該優先改革的前3項是「建立完善的選訓制度,注重基層教練與選手養成機制」、「提供選手職涯照顧」,以及「提供更便利的運動空間」。彭賢恩表示,這反映出運動是集體認同,因此民眾除了重視自己本身運動的便利,也重視選手的運動待遇及未來。

「國內體育場館等硬體設備是未來健全體育環境必須面對的問題。」師範大學副校長鄭志富補充,目前國內運動場館大多以公立場館和學校運動場為主,未來各縣市規畫運動場館時,應考慮到正式比賽用途或全民運動使用不同需求,以「分區域、功能、使用者」來思考,並建議未來舉辦如世大運等大型賽事,可讓北、中、南各區整合資源,例如北北基、高高屏跨區域聯合舉辦,彼此供應場館,「否則每個縣市都要蓋田徑場,營運起來也是一大負擔。」

改革進步緩慢

《國民體育法》修法後,為落實「全民參與」原則,開放民眾可自由加入各單項運動協會,激起17萬多名熱愛體育的民眾踴躍申請加入。而調查也針對各單項體育協會進行觀感評比,巧固球協會排名第一,其次為躲避球及跆拳道協會;倒數3名的協會則包括自由車、桌球以及日前爆發「3000人以同個地址申請加入成為幽靈會員」的健美協會。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評論,《國體法》和《運動產業發展條例》都是最沒有藍綠爭議的法案,但修法後,體育改革仍進步緩慢,包括單項協會開放全民加入後卻爆出人頭會員等問題層出不窮,直指體育署對此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