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出生的清寒家世女作家出書,語出驚人「台大不是窮人可以讀的學校」,原因是班上女生都會彈鋼琴、同學都看過《萬曆十五年》、能辨識名車廠牌和講出電影配樂的蕭邦。比起家庭小康的中產子弟,她認為貧寒門第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少了一份「視野」、多了一份服從和唯諾。
她忽略了一個重點。
這位女生一路從高中第一志願念到清大人社系、台大社會學研究所,但高學歷並沒有翻轉她的人生;她說讀書時沒能存錢、沒能真正讀好、沒能投資自己,都是因為缺錢得打工,讓她以為家境的作用大於一切,她呼籲政府能補助彌和清寒與中產的家庭資源。此話或許不假,但她更該批判的其實是學碩士學程的無用。
讀書翻身?
今年3月知性節目《羅輯思維》轉型音頻,視頻的最後一期中,主持人羅振宇劈頭指出,過去人們「讀書、看報、上學」的程序化學習,在當代高度複雜社會叢林已經不管用了。
姑且將30、50年前稱作知識的「農耕時代」,那時只要擁有一技之長,從水電、五金、物流、餐廳、美容、製造,誰都能開各種工作室和工廠創業;文憑和課程學習可以線性地開花結果。
但全球90年代一波全球化之後,連鎖和網路摧毀了「在地經濟」的利基。美國百大企業的年GDP佔比達到全國一半;5大銀行佔全美銀行業的總資產,從2000年時的25%,今時也來到全國一半。
若創業景氣大好、人人當老闆,誰還抗議《勞基法》?
幾個月前,經濟部公布統計,2015年新設企業有98320家。雖說創歷史新高,但其中有9成在1年內就會倒閉,而創業5年還存在的,則甚至不到1%。「階層固化」在世界所有地方都發生。當政商利益結合形成寡頭統治集團,沒有富爸爸靠的年輕人不再侈談創業;習得無助的白老鼠們對《勞基法》修法的想像不再是「中小企業青創」的自由度,而是在大企業主底下賣肝賣腎的過勞人生。
「天龍國人家」是站在富爸爸的肩膀上看得高看得遠,而台大則是他們的集中地。這讓〈台大〉文作者怨懟自己「念了台大」卻仍「輸在視野」。然而幾位自述同樣家境不好的台大畢業網友卻也指出,「富爸爸肩上的視野」是可以從同儕身上「偷來的」;「它告訴你那些天龍人是怎麼玩這個遊戲的──只要願意去細心觀察」、「只要你願意恬不知恥的去要」。
人脈更重要
「台大最有價值的不是畢業證書;而是所謂跟你來自不同世界的那些人脈。」這與《羅輯思維》的觀點互相呼應。羅振宇指出,在當今複雜且瞬息萬變的求存環境中,從「人」身上直接學習,遠比自己念書、上課學習還更精華。
同時,在跨國公司和互聯網思維的時代,不再有科系敢保證4年習得的專業能吃一輩子。押寶在「標準教育訓練出來的專業技術」,也不過是能在大企業卡個螺絲釘的位置。相形之下,「零存整付」的學習模式(從零碎的時間和文本學習、用練習表達的方式彙整)、「終身學習」的處世本領,才會為自己創造真正的議價能力。
自學的未來
羅振宇強調,從前的分工分科如同一人攀登一座金字塔,攻頂很困難,卻意味著不可取代。如今機器人和自動化的競賽已經開始、大數據正在加速電腦替代人腦的學習;金字塔彷彿聯通著,「用20%時間掌握一個領域80%輪廓」,不求甚解、不斷跨界移動的「游牧學習法」,才能從不同領域的金字塔中層爆發出最好的學習成效和創新潛能。
廣設大學、學費便宜的台灣很不幸地沒能創辦一所適合窮人念的大學,或把家世出身好的集中在比較貴又資源比較少的學校。政府應當考慮再更齊頭式平等地灌注和分配教育資源,讓家貧學生不用辛苦打工、專心校園;好讓我們看到文組文憑主義的極限。
至於以「終身學習」、「跨界學習」、「人際學習」概念重新打造高等教育,則是「提出問題的《羅輯思維》和台大都還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把它留給「有視野」的創業創客來克服,期待窮人家的學子未來不會輸在視野的起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