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山非市學校資源少 教部注意到了

楊蕓 2017/12/21 19:16 點閱 9397 次
許多非山非市學校不像偏遠地區學校因有法律規範,較易受到政府資源補助,常成為被遺忘的一群。(photo by 醒報資料庫)
許多非山非市學校不像偏遠地區學校因有法律規範,較易受到政府資源補助,常成為被遺忘的一群。(photo by 醒報資料庫)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全台多所學校因距離市區遠,但又不屬於山區原住民學校,這些「非山非市」學校資源往往比偏鄉學校少許多。《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三讀後,明定偏遠地區學校的6大項度(交通、文化、生活機能、數位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及其他因素)。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坦言,這些項度的確難以納入所有偏遠學校,但強調會「整合考量」,資源不會只獨厚偏遠地區。

依教育部統計,我國高中、國中小共有3871所,扣除偏遠地區學校1104所,剩下2700所學校中,少部分為都會區學校,其他多是「非都會、非偏遠」的非山非市學校。都會區學校因地方財政優勢,預算充裕,學校設備也算充足,偏遠地區學校則有法律規範,較易受到政府資源補助,然而,介於中間的非山非市學校就容易成為被遺忘的一群。

民進黨立委蔡培慧表示,如果是位於6都或原住民學校,政府給的資源多寡至少都有明確定義,但像是南投國姓鄉不被定義為原住民鄉,鄉內許多學校因位置靠近省道,交通算是便利,因此也不被分類為偏遠地區學校,就成了名符其實的「非山非市」代表。

蔡培慧進一步說明,6大項度之一的「社會經濟條件」,其中一項指標是學校低收入學生比例,然而,某校原本屬於偏遠地區學校,卻因當地公告地價往上調後,讓原本是低收入戶的家庭被排除了,學校也因此被排除在偏遠地區的名單外,她建議政府訂定指標時不要只是在都市訂標準,應納入「巡視機制」,才能體會到學校的資源落差。

「過去在補助偏鄉時幾乎都是『點』的計畫,現在有了一部整合性的《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照顧將更全面。」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回應時說,「然而,未來給偏遠學校的資源更多了,卻讓部分沒補助到的學校產生相對剝奪感,非山非市與偏遠學校的差距將更擴大。」但他強調,未來補助時會把偏遠地區學校和非山非市學校整併一起思考,不會只針對偏遠地區。

邱乾國表示,教育部訂定的6大指標時絕對不會都只看單一項目指數,「如海拔高度、與公車站牌距離等,會在每個指數配置不同的變數,會綜合性考量。」他也強調,6大指標不太可能把所有資源缺乏的學校都納入,因此若學校有特殊需求時,教育部會視情況用「專案」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