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送禮文化 反思良心消費

陳玨明 2017/12/08 21:13 點閱 7620 次
聖誕節即將來到,由教會機會主辦的社關市集,請來牧者與嘉賓,分享如何在消費中體現信仰精神。(photo by KM Chan)
聖誕節即將來到,由教會機會主辦的社關市集,請來牧者與嘉賓,分享如何在消費中體現信仰精神。(photo by KM Chan)

【台灣醒報特約記者陳玨明香港報導】12月聖誕節臨近,現代人視之為血拚、送禮的節日,但有香港民眾8年前開始反思消費的意義,包括理解消費背後生產者的故事,更期望透過支持小商販與永續生產,把「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的聖經教導,體現於消費過程中。

有感現代消費多是冷冰冰的「交易」行動,由香港基督教青年會主辦的「青年有道」計劃,6日晚舉行了社關市集,透過相信認識產品製作者及製作過程,不單能予人尊重,更可為社區帶來愛和關懷。主辦單位更請來「港嘢」發起人龐一鳴參與分享。

「港嘢」是廣東話,意思是「香港的東西」;龐一鳴在8年前曾發起一年不光顧香港大地產商行動,取而代之,是光顧生存空間愈來愈小的香港老店或社區內的小商店。在香港,由於大財團主業均有參與地產發展,故他們同時也是大地產商,拒絕光顧他們,正是一種反壟斷的行動,

龐一鳴繼而再提出,在聖誕節時,是否也能不光顧這些財團,同時也反思消費的意義,包括每個消費背後,是否有需要?他同時分享,自己的消費行為,是希望體現出聖經《彌迦書》中「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之精神。

他表示,過去購物時只會從消費者出發,不會考慮生產者是否會獲得應得的回報,關注交易是否公平、合乎公義;而了解消費品的生產過程是否能永續發展,便是提醒自己需要對生活的大地心存憐憫。他又稱,社會追求日新月異,但卻同時令一些傳統失傳,提醒人需要存謙卑的心,學習保存好的價值及東西。

另一位參與分享的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校牧王家輝牧師就提出「耶穌會如何消費?」(what will jesus buy?)的問題,提醒基督徒更要作一個精明的消費者。

不過,這個精明的準則卻不是從比較價格層面出發,而是更明白每個消費背後人與人的故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威心消費者,且能帶來彼此祝福,「聖誕節送禮物,是一個分享恩典的過程,如今世界把人的慾望不斷擴大,但聖誕節其實不一定買禮物,如果真的要買,便要思考所送禮物為別人帶來的好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