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晏如台北報導】平日藏身鏡頭之後的媒體工作者,搖身一變,成為受訪對象,得獎媒體直呼不習慣,引得現場笑聲連連。第16屆卓越新聞獎29日舉行頒獎典禮,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召集人、交大傳科系教授張讚國認為,「個別卓越,整體平庸。」以人數分析,此次有735人列名參賽,其中獨立記者僅有19位,顯示新媒體目前仍難以與主流媒體分庭抗禮。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2002年成立,過去官方頒發媒體新聞獎為常態,但新聞媒體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監督政府,由政府頒發鼓勵新聞媒體並不恰當,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便因而誕生。盼透過頒發年度新聞獎,為新聞倫理及新聞專業建立標竿。
第16屆評審團主席、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鍾起惠致詞說,當代新聞的生產,記錄了特定時空值得關注的事件及現象,從未來往回看時,記者紀錄特定時空下的事件或現象,其實也在記錄那個時代的缺陷和不完美,而「缺陷往往能促使社會往更好的未來方向發展,這也是記者工作最迷人的地方。」
2017年卓越新聞獎的參賽作品的14個獎項中,總件數逼近600,是卓新獎自2002年創設以來的歷史新高,鍾起惠認為原因有3:一、參賽程序簡化,首度開放作品上傳;二、開放網路影音作品參賽;三、新聞攝影類獎項的複審,首度開放讓參賽者與社會大眾與會聆聽。
張讚國表示,第16屆卓新獎「個別卓越,整體平庸。」他認為在個別獎項中,卓越的個人作品獲得評審相當高的共識,但若以所有代表媒體與個人自認傑出的參賽作品來看,台灣新聞界整體仍值得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就作品來說,平面及網路文字共248件,以深度報導獎居多(110件,44.4%);團隊報名(2-10人)有145件(58.5%),扣除新聞評論獎、團隊報名件數有174件、個人則只有74件,顯示深度報導與調查報導絕大多數需要媒體勞力分工,個別記者難免力有未逮。
以人數分析,列名參賽的有735人,其中716人為媒體機構或財團法人,獨立記者只有19位,張讚國認為,這個懸殊比例顯示,即使新媒體具有賦權作用,單打獨鬥的個人在採訪與報導上,仍難以與制度化的主流媒體分庭抗禮。後者無疑主宰一般人所見、所聞與所思,獨立媒體/記者要成氣候,恐怕不容易。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得獎名單如下:即時新聞獎/聯合晚報(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深度報導獎/天下雜誌(農地上的世界冠軍);國際新聞獎/商業周刊(假新聞撕裂歐洲);新聞評論獎/聯合報(走入長夜之前─關於老去與長照);調查報導獎/報導者(造假.剝削.血淚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