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晏如台北報導】「文化在民國大家身上是一個表徵,民眾可透過展覽重新體會名家風采。」當代攝影師莊靈如此說。中山堂特展「民國大家的身影」12日開幕,共展出11位民初大家的經歷和作品:國學大師錢穆認為,學人文歷史,也要懂得讀當今最新資料;民國奇女子蘇雪林雖仍纏小腳,卻勇敢地遠赴北京、法國求學,展現新時代女性風貌。
讀古書也要懂時事
錢穆為江蘇人,曾撰寫《國史大綱》,採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支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一生以教育為業,五代弟子冠蓋雲集,余英時、嚴耕望等人皆出門下。
國學大師錢穆做學問,認為除了讀重要古文獻外,看報紙也相當重要,同時也應注意當代學者在報紙上提出來的「時代大問題」,曾為門生的學者辛意雲表示,「每次上課時,他會突然問你們最近或今天看了報紙嗎?有什麼大新聞?他常常告訴我們,絕對不要忽略新聞,學人文歷史,要懂得讀古文獻之外,也要能讀當今最新資料。」
圖說:錢穆一生以教育為業,五代弟子冠蓋雲集,余英時、嚴耕望等人皆出門下。(photo by 林晏如/台灣醒報)
裹小腳遊學法國
「婦女應像男人一樣,勇敢掙脫束縛,走出封建家庭,走向社會,自己解放自己。」蘇雪林原名蘇小梅,生於浙江省瑞安,曾留學法國。
「蘇老師特別的地方在於,她自己纏小腳,卻遠走他鄉到北京、法國求學,相當不容易。」學者陳昌明表示,從中可見她是一個充滿求知慾的新時代女性,雖然身體是在舊包袱底下,婚姻也是聽從家裡安排,這一切與蘇雪林的內心產生極大衝突,但即便帶來痛苦,她也勇敢面對,在近代史中留下非常獨特的女性生命風貌。
「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一代草聖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誘人,諧音右任,晚年字號太平老人,陝西三原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勳之一,中國近代知名書法家,民國成立之後長年在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其中監察院院長長達34年,是歷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長,曾連續辦了3份報紙:《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日報》,被稱為豎三民。其書法特出,風格曠放,以魏碑體展現生命熊昂之氣,故當時台灣書法界有碑學之風壓倒館閣帖的趨勢。
圖說:于右任連續辦了3份報紙:《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日報》,被稱為豎三民。(photo by 中國國民黨史館)
21世紀是胡適的年代
「朋友們,在你最悲觀最失望的時候,那正是你必須鼓起堅強信心的時候。你要深信: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中國自由主義先驅的胡適,筆名天風,安徽積溪上庄村人,曾擔任北大教授、台灣中研院院長等職,五四運動時期白話文推動者,一生功蹟甚豐,對中國現代民主和自由提倡,著力腎大。李慎之曾說,「21世紀是胡適的時代。」換言之,胡適對中國新文化和台灣自由民主思想影響深遠。
圖說:胡適對中國新文化和台灣自由民主思想影響深遠。(photo by林晏如/台灣醒報)
「用愛情方式過婚姻,沒有不失敗的。要把婚姻當飯吃,把愛情當點心吃。」林語堂福建漳州龍溪人,1940和1950年2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對西方文學思想和理念也知之甚詳,對中國古典文學亦修養深厚,小說《京華煙雲》以純正英文講述純中國人的故事、也有以英文撰寫的《武則天傳》等,晚年77歲時還完成《當代漢英辭典》。
圖說:林語堂曾2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photo by林晏如/台灣醒報)
民國大家體現文化
當代攝影名家莊靈回憶一生守護故宮文物45年的父親莊嚴,他表示,「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不會嚴格管制,反而是以興趣主義教導,也非常尊重孩子們的想法,這是一種啟發、開導。」莊靈認為父親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像中華文化一樣。
他讚嘆說,「文化在這些民國大家身上是一個表徵,我們看到以前所謂的文化人是什麼,學養、風範,那種自然流露的樣貌,就是一個文化實際的狀況。」他認為在展覽中展出的影像和作品,相當值得民眾重新認識、體會這些民國大家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