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會觀察近而理解!世界都在學「社交情緒學習」台灣卻沒跟上
https://udn.com/news/story/7272/2786398?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原任職國際企業的游思嫺,為了兒子毅然決定回家當全職媽媽,她觀察到台灣教育普遍缺乏「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 Emotional Learning "SEL"),希望孩子跟上國際教育現況,從小學習掌控自我情緒,因此決定創辦共學團,讓小朋友們在遊戲中親近情緒教育。
游思嫺相當關注國際幼兒教育現況,她發現歐美教育制度不只涵蓋傳統的認知型教育,如數理、語文等,更早已開始強調社交情緒教育(SEL)。舉例來說,美國許多州已將SEL納入小學及中學教育必修課程,也有幼兒園已施行SEL教育,就連中國、日本、馬來西亞、澳洲都已開始實施,反觀台灣腳步卻遲遲未跟上,促使她著手鑽研幼兒情緒教育,了解國外的小朋友如何上這門課。
SEL包括社交技巧、情緒智商,情緒智商主要讓孩子了解情緒,例如在喜怒哀樂之外,還有忌妒、挫折等其他感覺,幫助孩子表達當下感受,進而了解如何管理情緒,而不只是鬧脾氣,以及遇到挫折時要有堅毅力等。在社交技巧方面,讓孩子學會觀察他人情緒,進而去理解對方、擁有同理心、尊重別人,此外若和同儕發生衝突,也能去思考如何解決。
回應:現今社會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能懂得控制社交情緒,無論社交對象是親朋好友,都得控制好。社交情緒教育確實很少聽過,更不用說讓孩子了解情緒,現在的父母都工作賺錢養家,容易忽略孩子的社交情緒。內容提到的母親為了孩子,除了把工作辭掉之外,也採用國際的教育帶孩子,值得讓台灣家長關注。
2.台灣很棒,但太低調了:譯者眼中的台灣文化輸出困境與轉機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08/2804730
李耀龍認為台灣文學的文學價值很高,卻因為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因素而變得邊緣,沒有受到正確的評價。「如果一個美國人去學中文,他會選擇翻譯中國的文學作品,因為現在大家都對中國比較好奇,出版社也比較願意出錢買韓寒,或像閻連科這樣兩次獲得布克獎提名的作家的版權。」深深為台灣純文學作品傾心的他更直言:「我為什麼替台灣文學打抱不平?就是因為很多人只關注中國,但如果是憑文學價值來看的話……美國或英國應該要多多關注台灣文學。」
回應:台灣文學也很有故事,雖然最近也有看到不少的文學活動,但還是沒辦法到國際化,或許有,但可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