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利益》 The National Interest
War in Asia? 中日博弈,軟硬實力相見
中日亞洲競爭的風雲詭譎,不亞於中美的全球爭霸。千年來,兩個國家的地緣折衝寫下了厚厚的歷史,且牽動其他亞洲鄰國的格局。《國家利益》指出,在過去兩千年中,中日兩國的國勢多半是一消一長,但此刻卻是兩國都擁有強大實力的時刻。
東漢、三國時期的中國把日本稱為「倭國」,體現了中原大陸的優越感。日本則因島國地緣,平安(794-1185)或江戶(1603-1868)時期都是國際關係歷史的絕緣體。然而現代世界的曙光,助現代化的日本成為西方以外的全球第一強國;中國則從1839年的鴉片戰爭之後,經歷了一世紀的國族屈辱。即使日本侵略的野心在二戰中被同盟國摧毀,但戰後日本仍靠著自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近年快速發展,2011年在經濟上把日本擠到全球經濟總量第三,且在軍事、政治上,也成為許多人眼中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二大國。雙方的摩擦日益顯著,2016年日本民間調查顯示,有7成多的中國人和日本人認為雙方關係惡劣。46%.3的日本人、71.6%的中國人料想兩國會發生武力衝突。
二戰侵略延續的仇恨當然是一個因素,77%的中國人認為日本未曾真正懺悔。但過半的日本民意認為他們已經做足了道歉。安倍參訪靖國神社、擴軍修法、對尖閣諸島做出主權聲張,這些都觸怒中國大陸。
外交局勢方面,日本半世紀前就開始幫助塑造亞洲新興的經濟體制和協議,例如1966年成立的馬來西亞亞洲開發銀行(ADB);從1954年到2003年,日本更支出了高達2110億美元的官方發展援助(ODA),東南亞、南亞,和中亞許多國家都是受益者。
相較而言,中國雖將半數以上援助基金投向漠南非洲,援外的動作起步得也較晚,但2016年成立的亞投行,則幾乎把美日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都吸引了。此外,區域全面夥伴計畫(RECP)、帶路倡議,也讓亞洲周邊國家中日的國際競爭中分享到好處。
《國家利益》指出,中日的競爭儘管大多時候在區域中被膚淺地聚焦在國防安全衝突上,但真正的影響力,也體現在國族精神與發展道路的勝利。「模式」的優劣展現在國家力量、政府效能、社會活力和體制土壤…等綜合指標。所謂「中國模式」和「日本模式」,究竟會被哪些國家所肯定、甚至追隨?
《國家利益》分析,日本的優點是社會高度先進文明,但它議會政治的僵化以及經濟人口結構老化,卻是國際發展的活教訓;中國與各國經濟合作,但政治上人人防備著北京。除了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之外,中國在亞洲並沒有真正的朋友。日本知道它要成為被人喜愛的太陽;而中國此刻似乎只想做讓人敬畏的北風。時機不在日本這邊,觀念則不在中國這邊。兩國已經競爭了千年,但這場大戲還要繼續。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china-vs-japan-asias-other-great-game-2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