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報 Beijing Review
超歐趕美 共產黨領導中國煥發新生機
《北京周報》指出,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中國共產黨獲得了與中國國民黨內戰中的勝利,實現了國家的獨立(註:從中華民國?)。然而,因著錯誤判斷,共產黨釀成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悲劇、且貶抑商貿,遏阻了經濟。這一切,都是痛定思痛後轉向了改革開放,才幫助中國進入高速增長的時代、實踐脫貧與發展。
如今的中國經驗,代表著傲視全球的經濟奇蹟。《北京周報》認為,如果中國採取西方多黨制,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這些成就是不可能的。在共產黨一黨專政下,西方黨派政治的傾軋基本不存在,而能夠較和諧一心地為多數百姓創造利益。
共產黨本身產生領導結構的方式是遵循儒家「選賢與能」的原則,大凡高層決策者至少得在省級黨委書記或省長蹲過2屆。這表示,他們在進入中央之前,有管理過1億人口的經驗。
根本地說,「黨」之於中國大陸,也不如它在西方政壇的意義。舉凡美國的民主黨、共和黨等,訴求的主要是自己的選區和選民結構利益,但中共過去數十年來提升了絕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因此可以自信地說「吾黨」之所宗,即全民之福址。
《北京周報》分析,美國當前的黨政失能,來自於政黨惡鬥,即學者法蘭西斯‧福山2011年在《金融時報》首倡的「否決體制」(vetocracy)概念。這種體制下,不單反對黨總是可以成功地在國會擋掉執政黨的提案,政黨輪替後新政黨也時常在顛覆、取消、或清算前朝的政績。
在歐洲同樣地,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幫政府「瘦身」的改革,奠定了今日德國整體經濟體質的強健,然而這類大刀闊斧的改革難以討好任上的選民,以至於他在聯邦議院的最後幾年屢屢被「攻擊」,2005年時黯然辭職下台。
可以說,一個國家有資本、政治、社會3股力量。在美國,資本力量太大,公然滲透進了政治。在歐洲,社會力量的強大導致希臘式「福利國家」思維、或說現下選民的即刻訴求,壓過了政治上需要做長期規劃或替未來著想的決斷。
在中國,則富商遊說或社會運動,都難以主導共產黨決策的方向。中國倚賴政治力量達成的國家改革與進步,因此能給世界上許多地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借鏡。
http://www.bjreview.com/Current_Issue/Editor_Choice/201710/t20171016_80010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