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談怕被貼標籤 輔導師:先溝通

楊蕓 2017/10/22 19:38 點閱 12393 次
約談代表「有問題」?屏東中正國中輔導教師曾淑娟表示,第一線的導師要先與學生溝通。(photo by wikipedia)
約談代表「有問題」?屏東中正國中輔導教師曾淑娟表示,第一線的導師要先與學生溝通。(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為什麼我覺得我已經改變了,班上同學還是覺得我沒有變?」兒童福利聯盟研發處組長邱靖惠分享校園霸凌的案例說,有一名被輔導長達一年的學生,回到班上後,發現霸凌仍然存在,個案只能難過地向她哭訴。屏東中正國中輔導教師曾淑娟受訪時則強調,處理校園霸凌時,輔導室必須「全班輔導」,才能發揮功能,否則「原本霸凌的環境沒變,情況不會改善。」

輔導三階段

曾淑娟受訪時表示,針對校園霸凌的處理方式,學校的輔導分為三級,第一級是「導師」,也就是導師帶班時要有敏感度,像是孩子身上是否有傷口、同學間的玩笑話或是有目擊者告知等,只要察覺到蛛絲馬跡就要趕快處理;若霸凌情形嚴重,第二級就要轉介至學校輔導室,由輔導老師介入輔導,而就醫和通報則是最終的第三級處置。

不過邱靖惠擔心,當個案需要轉介給輔導老師「單獨約談」時,可能讓個案害怕被班上同學「貼標籤」。曾淑娟也坦承說,不少學生、家長都對輔導室抱有刻板印象,覺得被叫去輔導室就代表「有問題」。

「因此晤談前要先請導師和孩子溝通。」曾淑娟舉例,導師可以告訴學生「輔導老師不是約談你,而是協助你解決困擾」,老師也要避免大喇喇地在班上說誰要去輔導室,而是改成「請他來輔導室幫個忙」,或是「請他到某處室做志工,所以這節課不在教室」等,讓被約談的學生回到教室後,不會感到不自在。

全班都要輔導

根據兒盟「2017社會大眾校園霸凌經驗調查報告」發現,霸凌事件中有近4成是被霸凌者,41.6%是「局外人」,然而卻只有不到1成的人願意挺身而出。曾淑娟表示,像是許多集體霸凌事件,主導者可能只有少數幾個,其他人只是跟著欺負,因此也要教育旁觀者「勇於揭發」,她再三強調,「如遇霸凌事件,全班都需要被輔導。」

邱靖惠則分享實際案例說,有個案持續被輔導一年,狀況看起來有改善了,然而當他一回到班上,發現霸凌還是存在,個案便只能難過地說,「為什麼我覺得我已經改變了,班上同學還是覺得我沒有變?」邱靖惠認為,這是因為輔導室把學生單獨拉出來處理,原先對他不友善的同學,仍對他抱有一樣的想法,「只要原本霸凌的環境沒變,情況也不會改善。」

教育應軟硬兼施

「像是有時同學間互開身材的玩笑、愛講是非、人際間爭風吃醋等,也許對大人而言只是小事,但長期都可能演變成霸凌。」曾淑娟建議,教育應要讓孩子認識霸凌,並且「軟硬兼施」宣導,一方面告訴學生要有同理心,另一方面則要告誡學生,霸凌行為仍有法律上的問題,尤其是當肢體霸凌造成別人受傷,對方家長也能提告,「並不是因為你未成年,就不用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