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蔡旻豪台北報導】9月「開學季」,莘莘學子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小心成為「拉拉隊」的一員。醫師20日在記者會上提醒,長期處於高壓下易得「發炎性腸道」疾病,這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嚴重腸道免疫疾病,與腸胃炎相似,誤服用腸胃藥後,症狀仍持續出現,甚至有血便時,若無及時就醫,可能演變成腸道穿孔、需切除潰爛腸子,屆時就得不「腸」失了。
台灣人腸道問題比例偏高,加上繁重的課業壓力,腸道發炎反應加劇,使腹痛、腹瀉、血便症狀一一找上門。醫生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如果其症狀持續達6週以上,當心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身。特別是中秋節將至,民眾容易食用過多的烤肉、甜膩的月餅及柚子,都有可能加速腸胃蠕動,一「拉」不可收「屎」。
案例上有一名10歲的女童,出現反覆肛門膿瘍,伴隨腹瀉、腹痛、發燒,但遲遲找不出病因,輾轉後確診罹患「克隆氏症」。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腸胃科江椿彬醫師表示,近年來罹患克隆氏症年齡下降,患者年齡愈低治療愈是棘手,加上藥物治療副作用可能連帶影響生長發育,若不及時對症下藥,更會造成嚴重後果。
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天祐也指出,「每天跑廁所20次,每20分鐘跑一次廁所」,這是多數罹患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心聲。臨床上常遇到許多患者拉到虛脫才就醫,一旦延誤治療,腸道多半已經潰爛、腸穿孔及嚴重出血,必須切除潰爛的腸段。
他提醒,潰瘍性結腸炎一旦出現嚴重的併發症,輕者影響生活品質,重者甚至有生命危險,只有患者及早就醫診斷與治療,才能避免生活受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