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住民語將納入國小必修 師資缺6成如何開課?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707255?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把新住民語納入國小必修課程,教育部推估將開三三三八班、增加二六六四名新住民語教師,但近二年來取得新住民語合格教師資格僅一○五八人,師資缺口高達六成,未來如何開課?有國小校長擔憂,教育部若隨便找人急就章,對孩子徒增學習傷害,另師資若分配不均,恐也影響孩子自由選課的權利。
有國小校長說,「師資沒準備好就上路,受害的是孩子。」他透露,有不少教師私下抱怨,新住民語強行加入課綱中,孩子恐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平時學中文、英文,還要從新住民語等語種中擇一,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負擔。
也有校長說,每周一節課成效恐怕也有限,加上師資不均,難以確保孩子都能選到想學的語言課。
回應:為因應新住民學生大幅成長,十二年國教課綱將新住民語列入「語文」領域,108學年起所有小一新生可從本土語、新住民語、閩南語及客家語中,任選一種必修,每周上一節課。目前新住民與教師缺口高達六成,教育部雖回應將放寬限制,降低招募門檻,未來非持有合格教師證人員也可能任教。有家長質疑師資不夠專業,會影響學生學習效果。但這部分應該要看新住民語教學的目的是什麼?若是要當作第二外語,就需要專業師資,且一周只上一堂肯定不夠;若是要讓孩子認識多元文化,只要教育部做好招聘時的把關,也許不一定非合格教師不可,教案如何設計更是重點。
二、台生獨立思考能力不如陸生? 師:新學測作文有助翻轉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2707460
學測國文考科中的作文改成獨立施測後,寫作測驗占國文總成績50%。新制分成「知性」與「感性」兩大題型,同時測驗學生的閱讀能力、整合能力、詮釋能力、論證能力、敘事能力、想像能力、抒情表意的技巧與對社會議題的關懷等。
補教國文老師邱德指出,「知性」文章評量重點是:正確解讀文字、圖表,並加以分析、歸納、提出自己的觀點。「感性」文章評量重點是:具體寫出個人實際生活經驗,真誠表達內心情感、發揮想像力。
北一女國文老師歐陽宜璋表示,此一新制需要「整合的國文能力」,鼓勵學生閱讀後發展自己的觀點,並懂得用文字論述與表達。
回應:作文獨立施測,成績占50%,好處是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發揮,分成知性與感性兩類,也較過去更能評量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寫作不只記敘文,未來將更強調「整合」能力,表達觀點。但另一方面,作文比重加重,「補作文」的人數恐怕會暴增,且評斷作文好壞很主觀,之後考試評分的標準為何,是學生家長最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