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 Newsweek
Who's Killing America's Sperm? 誰殺了美國人的精子?
社會對於不孕症,總是把責難的箭頭指向女性的肚皮。但根據美國生殖醫學協會,有4成以上的不孕夫婦問題出在男性。男性的生殖也是往中年邁進的35歲左右逐漸下降。40歲以上「高齡產夫」的精子更有高遺傳突變率,生出思覺失調和自閉兒的比例增高。
更驚人的是,希伯來大學與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員7月下旬發布了一項公衛研究論文,證實了從1973年到2011年之間,西方國家的男性精蟲濃度平均下降了52%,從每公撮近1億隻,降到4700萬隻。其他研究則發現中國、日本男人也呈現一樣的趨勢。精蟲密度低於每公撮4千萬就會對受孕率產生嚴重影響。
研究發現,這些年一國男性精蟲的下降與該國婦女生育率下降有強烈正相關。美國的婦女平均生育率目前是1.8,每6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症徵狀。
處處藏「殺精」兇手
《新聞周刊》指出,年輕男性以為自己雄風無敵,但其實舉凡肥胖、少動、抽菸…一切現代的不良生活習慣都會「殺精」,更別說塑化劑一類的環境毒素影響了。2013年對美國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每週鍛煉超過15小時的男性精子濃度,比每週鍛煉少於5小時的男性高出73%。每週看20小時以上電視的宅男,精子量遠低於不太看電視的同性。
高溫殺精;如果夏季有熱浪來襲,9個月後醫院統計到的出生率一定是偏低的。現代人晚婚,加上前述男性年齡對生殖力的影響,35歲是一個檻、40歲又是另一個。此外在動物研究又發現,塑化劑、雙酚A會干擾雄性激素;暴露在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乙酯)汙染水的雄烏魚身上,甚至出現雌魚性徵、好像「男人的睾丸內裝滿女性卵子」的狀況。
近年男性睾丸癌,以及睾丸畸形男孩數量增加。科學家指出,生理男性的性徵異常,從母體懷胎暴露在化學汙染時就開始了。這代表「精蟲減少」的趨勢,還會在2017年出生的這一代更為嚴重。
艱難的勇者選途
「精子」的存在是1677年時由一位荷蘭業餘科學家發現的。一顆顆魚雷頭狀的精蟲,每隻都帶著男人身上的23組染色體密碼;鞭尾擺動使精子具有活動能力,成分為果醣的精液是它們運動的燃料。
男人在每一次的「凱歌突進」中,會派出2千萬到3億個精蟲部隊,為「生命」的生成進行悲壯的攻堅。精子在進入女體後,前進過程中首先會被陰道中酸性的子宮頸粘液和子宮腔內白細胞吞噬90%;小精子們以每分鐘2~3毫米的速度「飛」速前進;這18cm的路程,體力不濟而落後的精子數之不盡。堅持到最後、一直游到「終點站」輸卵管壺腹部的,僅有數十至百來條。
卵子的外層有一層透明的卵子外膜,餘下的精子會因不得其門而入而終被消耗殆盡。能攻破它、使父、母各23條染色體結合成為23對染色體的精蟲,只有那獨一無二的天選勇者。
http://www.newsweek.com/2017/09/22/male-infertility-crisis-experts-66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