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瞻計畫通過 李家同卻長嘆一聲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680434
行政院最近通過前瞻計畫,學者李家同最近在臉書以「長嘆一聲,再談前瞻」為主題發文,他表示,台灣的問題是,朝野對於工業發展沒有什麼興趣。政府想出幾個非常有挑戰性的工業產品,這些工業產品的規格都相當地高,而且是我們目前的工業水準完全做不到的,政府應該投資在這一個產品的研發上。最重要的是,要給我們國家的工程師一段時間,不能要求他們在短期內做出來,但是我們要同時要求最重要的技術必須是我們自己發展出來的,而不能向外國購買。
回應:李家同曾說,早期政府投入水電、教育、道路等公共建設,的確使台灣在毫無自然資源的情況下,奠定基礎,從農業國家變成不錯的工業國家。但前瞻計劃若如果現停留在基礎建設上,可能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台灣不能再只想到更多便利的交通,目前最需要的是要使台灣成為極有競爭力的國家。
2.日專家:能源政策 「就像買保險」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680638?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日本要重啟核能,台灣卻計畫在二○二五年達到「非核家園」目標。台灣非核家園恐怕走得太快,恐怕會造成業者的負擔兩、三年前日本核電停止運作,雖然沒有發生像台灣上個月大規模缺電、限電的危機,但每年多花的四兆日圓「就像丟掉一樣」,電力成本的增加對產業影響很大,甚至造成產業的出走和空洞化,「工廠一旦搬去國外,就不太可能再搬回來」,這些都是決策時也應該考量的事。
回應:台灣的非核家園在大停電爆發以後,缺電已成了事實。在民眾對台灣經濟低迷的時刻,政府是否要讓「理想」成為現實,還是能夠回歸經濟的層面,制定更多親財團的政策與措施,讓台灣的經濟能夠脫離瓶頸,走向更高的層次是很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