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耕田而食,「地」力於我何有哉!(20170813 新科學人)

邱慕天 2017/08/13 18:45 點閱 638 次

《新科學人》 New Scientist
Back to the wild: How nature is reclaiming farmland
日出而作…耕田而食,「地」力於我何有哉!

人類文明有史以來,耕地總面積隨著人口增加與糧食需求而膨脹。20世紀90年代的高峰期時,人類地表有38%的陸地被用作農地,代價是:我們毀滅了大自然中27%的熱帶林地,以及45%的溫帶林地。

熱帶地區的無林化趨勢持續至今,牛羊、棕櫚、大豆在其上生長。然而在世上的其他遙遠地方,如中國的丘陵地區、伊朗、澳大利亞、哈薩克、葡萄牙,智利和阿根廷,那些地力被農耕和畜牧過度消耗的土壤,已經悄悄重生。

《新科學人》掌握到,21世紀是人類文明農地面積第一次因被棄用而開始萎縮,而且每一年相當於半個英國大小的耕地遭到廢棄。野生的自然則漸漸拾回牠們在這大地上的主權。

其中一個原因,與紡織廠更頻繁使用「聚酯纖維」衣料有關。隨著1990年代後無需佔用農地就能生產的「聚酯纖維」需求成長翻了4倍,全球羊毛需求跌了4成,也讓牧場不需再畜養這麼多綿羊。羊毛生產大國的紐澳,於是在1990年代後順勢「放生」了相當於6千萬公頃的牧場。

另外在蒙古、伊朗、哈薩克等亞洲地區,農技團帶來的「密集耕作」提高了單位產量,減少農地需求。密集耕作技術以1965年為始計算的話,截至2004年的這40年間它相當於拯救了2700萬公頃野生地免於被「農場化」。

其三,蘇聯共產政權的垮台,也讓世界進入一波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都市化,許多共產農耕團的農人轉向城市當民工,4500萬公頃的農地和牧地也進入了無限期的休耕。頭上角很值錢的賽加羚羊,是其中一個因此而被復育的物種。透過棲息地的回歸,以及保育團體的努力,牠們的數量從2003年時的2萬多增加到如今的15萬頭以上。

最後,《新科學人》指出,有些耕地本非良田,地力用罄後就遭到遺棄。如此一來政府應該更多地協助農夫轉型為生態復育員、生態觀光導覽員,提供誘因讓經濟和環保得到雙贏。中國大陸就曾在1999年起,投注超過600億美元讓3200萬公頃的土地得以復育。中國當局大力獎助蘭州或黃土地區的人民在坡地種樹、種草、種灌木,緩解土地沙漠化、泥石流侵蝕的問題。該地區的人民因此不但不用離鄉背井就能脫貧,還擁有更好的家鄉環境。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3531380-500-back-to-the-wild-how-nature-is-reclaiming-farm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