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習:當科技翻轉教育 (20170723 經濟學人)

邱慕天 2017/07/23 21:54 點閱 4673 次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The Future of Learning 未來學習:當科技翻轉教育

1953年哈佛心理學家史金納(B.F. Skinner)打造了世上第一個「教學機器」,那是因為他在女兒的數學課上發現學生被當成機器般:「所有學生都在用同一套教材、同一個進度學習」。但此後的幾十年,「因材施教」的理想只是像口號,雷聲大,雨點小般落下去。

這當然一部分是因為教育界及教師工會內因循的保守主義,但很大原因也是因教育科技(edtech)的學習力突破成效仍未被明確證實。但今日,在馬克‧祖克伯(關鍵字:高峰公校、陳‧祖克伯倡議)和比爾‧蓋茨等科技巨賈的號召下,我們又有一次翻轉課室的機會了。

《經濟學人》指出,人機技術的進步,使得電腦能以更加精緻的方式跟學生互動,也讓一些今代教育科技,開始思考把教育從「製造業」的思維轉向「服務業」。

傳統的課室學習模式在18世紀的普魯士出現。編班、分級、標準教材、考試,這一切雖是迄今為止最能夠普及化國民知識的方式,但也留下了相當大的學習死角難以突破。教育科技針對這個缺口迎頭補上,將能創造巨大的商機利潤。

例如,美國矽谷的「可汗實驗學校(KLS)」走的方式,就是讓所有的孩子在一個空間裡,使用教學程式進行進度完全個人化的學習,教學課程來自「可汗學院」,教室內的老師扮演助教、心理和生命輔導。

在印度,半數小學畢業生閱讀能力低落,10歲時看不懂7歲程度的文章。2017世界教育峰會獲獎的「思維火花(Mindspark)」則獲研究證實能大幅提高印度學童文理學習效果。印度傳統教育是菁英資優教育,從來沒能迎合莘莘學子的程度;而思維火花的模式,是像課後家教軟體一般,從4萬5千組題庫和每天2百萬個學子的答題數據,來掌握孩子學得好與不好的地方,然後再得出學生常犯錯的認知節點,設計專門加強的教程。

根據科技調研公司《科技領航》(Technavio)的《全球深度學習系統市場報告》指出,教育科技在歐美地區的經濟市場將從2014年的750億美元,增長到5年後(2019年)的1200億美元。驅動它最大的技術,就是今日風風火火的大數據、人工智慧、語音辨識,以及發展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實用見解。

根據研究,學生在答題正確率7成左右時最能不驕不餒,於是總部在南非開普敦的「我們開放(Siyavula)」就根據這點即時讓AI調整線上問答時的出題難易度。美國的「知識空間評估學習(ALEKS)」更是放棄選擇題,採用填充題,是為「交錯」學習法。

現在在這個教育科技市場上,有非常多雄心勃勃的創業團隊,除了上述提及的各家之外,我們還可以關注:印度的「碧珠(Byju's)、巴西「書呆(Geekie)」、中國「一起作業(17zuoye)」、美國「一對一教數學(Teach to One: Math)」、「火箭船(Rocketship)」、「夢想盒子(DreamBox)」、「牛頓(Knewton)」等等。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725313-how-science-learning-can-get-best-out-edtech-together-technology-and-teachers-can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briefing/21725285-reformers-are-using-new-software-personalise-learning-technology-transforming-what-happ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