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輔具要簡單易用 學者:以人為本

林亭妤 2017/07/04 17:54 點閱 23075 次
學者強調,在科技結合長照輔具的同時,要先思考使用者是否能操作順手。(photo by users maxlkt on pixabay)
學者強調,在科技結合長照輔具的同時,要先思考使用者是否能操作順手。(photo by users maxlkt on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結合高端科技的長照輔具,是否能為民廣泛使用?成大醫學工程系教授張志涵4日提醒,雖然科技是產業強調的重點,但在長照政策中,文化才是核心主軸,輔具開發前需考量使用者的感受,否則科技再高端也不能普及成趨勢。台大醫工所教授呂東武則說,想了解使用者背後的文化,就需先讓大量數據回到雲端後台整合。

民進黨籍立委鍾佳濱4日在公聽會上指出,智慧長照政策可以配合新南向契機,將輔具市場擴及東南亞,如:泰國等地。對此,張志涵認為,學術界常常想著要將最新科技帶進產業,但若單純從臨床實用面來講,「輔具就是簡單好用不囉嗦就好,」把高端技術全部整合在一起,反而會因使用者不擅操作而失去價值。

立委何欣純舉例說,台灣的手機2G通訊服務日前正式終止、走入歷史後,NCC在1天內就接到8、900通全來自老人家的客訴電話,抱怨內容多是「我只是想要一支可以打/接電話的手機」、「我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同理顯見我們在強調長照智慧化系統、輔具、平台的時候,應先回歸高齡使用者的需求,簡單、方便、好用為主。

台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主秘王俊博指出,照護要導向智慧化,無可避免需結合高科技,但這之前產業界須先具備收集大數據資料的輔助器材,如:智慧手錶;台大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呂東武也表示,人性化輔具的後台牽扯到大數據應用,必須先讓大量數據回到後台整合,才能真正提出智慧化分配。

高雄市政府經濟局局長曾文生也強調,醫療行為中本來就有很多分工,沒有任何設施可以包山包海、同時解決所有問題,所以結合太多高科技的輔具不只價格過於昂貴,民眾買不起,使用起來也不一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