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壯年折翼 導演精神死而不悔 (胡幼鳳)

胡幼鳳 / 前台北電影節總監、楊士琪紀念獎主委 2017/06/14 10:24 點閱 1906 次
導演齊柏林曾說他要代替我們的眼睛,在空中拍我們看不到的台灣。今後他也會永遠如鷹般注視著台灣。(photo by google image)
導演齊柏林曾說他要代替我們的眼睛,在空中拍我們看不到的台灣。今後他也會永遠如鷹般注視著台灣。(photo by google image)

導演齊柏林壯年折翼,讓人相當不捨與難過。導演柯一正日前在惋惜之餘,質疑為什麼空拍機這麼進步,齊導還要以身涉險終至殞命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向刻在上海工作,曾經在花蓮空拍過3D短片的導演曲全立詢問箇中道理,他言談間頗有物傷其類之感傷,他說齊導的死訊對他來說是個嚴重打擊,但他完全能理解齊導為追求品質不顧自身安危的作法。

和齊柏林一樣是由攝影出身,曲導是台灣首位3D實拍劇情片及紀錄片的導演,在腦瘤開刀後半聾半瞎的情況下,他仍不惜賣房子買先進的攝影器材拍3D電影,努力實驗新影像技術,被電影圈的人稱為「3D瘋子」,他曾因為要做3D空拍而向齊柏林討教技術問題。

攝影技術難匹敵

他指出,齊柏林空拍《看見台灣》和現在一般人在玩的空拍機定義完全不同,遙控的空拍機固然能夠飛上天去取鏡,但其鏡頭只能前後上下,空拍機取鏡角度有限,而齊柏林的空拍除了他抵押房子高價買下的專業空拍攝影器材品質佳之外,關鍵還在於他高明的攝影技術。

「齊導的空拍有一幕畫面我記得非常清楚,是他由中台禪寺的屋頂,慢慢room out 到整個埔里的全貌,畫面非常壯觀,」曲導表示,這展現了非常棒的技術,要有很棒的陀螺儀,才能穩定的拍這麼小的東西 room out 到這麼大的場面,「關鍵還是齊導強大的攝影技術,這些絕非運用現在的空拍機能做到的。」

高風險只為達成目標

但這種拍攝方式必須配合直昇機,油錢、租金都非常昂貴外還得面臨飛行的高風險,不過曲導說:「當我們追求技術、品質、內容到一定位置時,就不會去考量自身的安危了,我完全能理解他必須要冒這麼大風險去追求拍攝品質的理由。齊導就是個真正的追求者吧!」

他頗為感傷:「我和齊導都不是想要做多偉大的事情,只是心中有小小的目標,想去完成他,我希望齊導一路好走。」

齊導和曲導就像我認識很多有才華、有想法的台灣導演一樣,總是在困頓中求存,有些傾家蕩產但求有傳世作品如魏德聖,又或者如齊導明知飛行多麼危險,仍要追求理想,甚至有些冒死犧牲終不悔。

心懷謙卑看台灣

常在一萬五千呎高度拍攝的齊導在寫給劉克襄的信中,曾寫道:「從921到敏督利,更敬畏大自然的力量,我開始領悟要以虔誠謙卑的心來紀錄台灣,把這份工作當成自己一輩子的使命。遇到強風亂流雖然害怕,就把它當作是風的SPA。」

初識齊柏林是在2012年我任職台北電影節總監期間,那時他空拍的長片《域望》尚未完成,我們為他在中山堂的中正廳做了一次盛大的預告,短短幾分鐘的短片壯闊優美的影像讓全場觀眾有著深深的期待,我們預告台灣首部空拍的長片明年將會在台北電影節首映,但第二年他的影片改名為《看見台灣》,卻失約了。

專注細節獲極大迴響

6月底開幕前我多次和他溝通,希望說服他能如期在電影節首映,趕不上開幕片,閉幕片也好,但是他堅持影片的音樂來不及完成,因為他還要出國和布拉格交響樂團合作,當時我因為失信於觀眾頗感挫折與遺憾,但後來証明齊導的堅持是對的。

《看見台灣》11月上映時造成觀賞熱潮,他激起了台灣民眾對美麗生態環境遭破壞的省思,政府與民間都開始對汙染環境的企業進行取締與聲討。該片入圍了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和配樂。

抱回評審團、攝影獎

在金馬獎舉辦期間,我應文化部之邀接待了來自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的主席陶德夫婦,我向他們推薦了這部在台灣票房破億的紀錄片,他們對於紀錄片竟有這麼好的票房感到非常驚訝與好奇,我陪他們在京站威秀影城觀賞,滿場觀眾的情緒讓休士頓影展當下就決定邀片,後來此片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同時也被休士頓影展選為閉幕片。

次年4月齊柏林受邀前往美國參展,並捧回了休士頓劇情長度紀錄片的評審團大獎和攝影獎,這是他首次也是唯一獲得的國際大獎。

隱身雲中注視著

齊柏林身高壯碩超過一米八,聲音柔和,有時感覺他像座隱身雲中的山,有時又像和風中的大樹,他說他要代替我們的眼睛,在空中拍我們看不到的台灣。我每次看到他,心中總有句OS,想問他:「上面的空氣怎麼樣?」沒想到現在他真的隱身雲中,永遠如鷹般注視台灣了,他看見了台灣的美、台灣的問題,我們看見了嗎?原定2019年要上映的《看見台灣II》的棒子誰能接? 台灣即使有人有空拍技術,但誰有齊導的高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