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世界海洋日(6月8日),今年的主題為「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Our Oceans, Our Future),強調守護海洋就是守護我們的未來。國內相關機構熱熱鬧鬧的舉辦各項應景活動(如路跑、淨灘、嘉年華活動等等),希望吸引國人重視海洋進而愛護海洋。
然而根據2016年全球海洋健康指數(OHI),台灣在十項評比項目平均僅得66分,低於全球平均的71分,在221個評比國家及地區中名列133名,其中海域潔淨度台灣更只得45分,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7成塑膠垃圾占海灘
台灣沿岸海域長期受到人為汙染,在海岸邊經常看到浮球、竹竿、廢漁網、廢保麗龍、寶特瓶、廢塑膠碎片、鋁箔包等大中小型垃圾。據環保署調查,目前台灣海洋垃圾分為海灘垃圾與海底(漂)垃圾,其中海灘有7成以上是塑膠類廢棄物,包含保麗龍與塑膠碎片等,還有來自工廠和都市的廢水和污染物直接排入海洋;尤其台灣海岸正遭到各類型土地開發的破壞,美麗海岸為消波塊、堤防和垃圾堆環繞,使得整體生態結構面臨崩解,不僅傷害到海洋環境,也影響到我們的生存空間。
為此專家建議政府應透過政策和制度,從源頭提供獎勵誘因,同時發展「循環經濟」,才能根本解決海廢問題。而環保署將在3個月內,訂定一個全面性的「海岸環境清潔維護計畫」,希望該計畫能集思廣益,持之以恆並加以落實,讓民眾看到具體成效,也樂於參與。
3成魚類過度捕撈
魚類是海洋重要資源之一,全球超過30億人的生計依賴海洋和沿海的多種生物維生。由於不當的漁業補貼導致許多魚類物種滅絕,也不利於振興全球漁業以及相關工魚作,使得海洋漁業生產,每年比預期損失500億美元。
現今全球約30%的魚類資源被過度捕撈,逾50%被充分捕撈。台灣身為全球重要捕魚國家,為了確保漁業的永續以及維護漁民生計,政府部門除了應取消不當的漁業補貼外,也應該積極配合國際漁業管理規範,防杜國人從事非法漁業的相關活動,讓海洋漁業資源能生生不息。
守護海洋資產
海洋是人類共同的資產,也是未來重要的糧倉。台灣得天獨厚擁有發展海洋的優越條件,但身為海洋後裔的我們對海洋卻是相當陌生,甚至懼海。想改變國人對海洋的觀感,讓民眾願意親海,愛海,恐怕需先從學會游泳並加強海上休閒活動的安全性開始。節慶熱鬧已過,在海洋未全面反噬前,趕緊亡羊補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