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最近高溫炙人,有6件市售防曬乳商品,經消基會以人工薄膜實驗方式檢驗後發現,其防曬係數低於商品標示值,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7日說,雖然消基會採取的不是食藥署規定的「人體實驗」檢測法,但仍希望食藥署能主動針對有疑慮的商品進行抽驗,以安消費者的心。
消基會7日公布25件市售防曬乳之防腐劑、防曬劑、防曬係數(SPF)等檢驗結果,消基會董事長游開雄說,有6件樣品的SPF測試結果低於其商品標示值,但由於目前食藥署依據的檢測方法執行上有一定困難度(人體實驗),因此消基會採取另一套國際間的方法檢測(人工薄膜)。
消費者在挑選防曬產品時,通常會優先考慮其防曬效果「PA+…」、「SPF」等,但凌永健表示,食藥署目前僅要求業者於上市產品之前,需檢附防曬效能測定報告的人體實驗文件供審查,經核准並領有許可證後得以製造、輸入、販售,也有「化粧品防曬係數SPF測試技術規範指引」供企業參考,「但人體測試耗時,費用又高,製造商提供的資料是否如實,消費者無從得知。」
凌永健指出一項盲點,在於國外製造輸入的防曬乳所採用的測試方法,考量地理環境、人種皮膚、陽光照射量/強度等因素和台灣不同,其所宣稱的防曬效果結果也不一定適用於台灣天氣與人種皮膚,因此,食藥署應盡快建立國內的標準測試方法,並要求業者按照我國規範提供實驗資料。
游開雄也呼籲,防曬產品種類眾多,且紫外線侵害不分室內外,所以防曬產品全年都皆可使用,主管機關應定期進行抽驗,並公布結果供消費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