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近年來民眾誤食姑婆芋的案件頻傳,從今年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誤食,到日前台北市一餐廳誤將姑婆芋的葉子拿來包裹餐點,都引起受害者的中毒症狀。食藥署研究檢驗組代理科長崔秀煒5日受訪時提醒,民眾外食須仰賴業者自身對產品的安全把關,但自行採集而誤食中毒的事件仍居多,應區分姑婆芋和芋頭的差別。
101年時,有民眾到小吃店用餐後,出現嘴麻、嘴腫及喉嚨痛症狀,疑食材中混有不可食用的姑婆芋;103年有民眾於自家菜園採摘植物煮成芋頭飯,食用後立即感覺到口腔麻痺、喉嚨痛等症狀,經檢驗為有毒不可食用的姑婆芋;而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也在今年1月不慎誤食姑婆芋中毒送醫。
食藥署日前並再接獲1起中毒案件通報,台北市祥福餐廳誤拿姑婆芋的葉子替代荷葉,包在餐點「荷葉粉蒸排骨」的外層,民眾食用後引發喉嚨痛、口腔痛等症狀,經食藥署以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確認該排骨的「外層葉」為姑婆芋。
「姑婆芋,又稱山芋、觀音蓮、天荷等。」食藥署對此提醒,姑婆芋植株與芋頭植株相似,但芋頭的葉面具有絨毛,葉柄與葉面相接處呈深紫色,且與葉子的缺口距離較遠;而姑婆芋的表面光滑,水珠無法凝結,葉柄與葉面相接處無紫紅色,與葉子的缺口距離較近,但兩者在野外並不容易辨識。
食藥署強調,姑婆芋植株「全株都有毒」,含有草酸鈣、氫氰酸及生物鹼成分,誤食的民眾會出現喉嚨痛、口腔麻木等症狀,部分患者則伴隨有流口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及腹痛等症狀。
食藥署研究檢驗組代理科長崔秀煒受訪時說,姑婆芋常出現在菜園之中,所以民眾自己採集並誤食的比例居多,外食部分,由於業者烹煮後其外型也難以辨認是否為姑婆芋,需仰賴業者自身對產品的把關。
此次食藥署接獲的中毒事件,台北市衛生局已函告所有餐飲公會,宣導要慎選原料供應商及加強驗收程序,避免誤用姑婆芋包覆炊蒸料理。而誤用姑婆芋的祥福餐廳已針對15位購買該餐點的消費者提出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