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脈象專欄》對美貿易誤判 全民要監督(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7/05/22 20:20 點閱 986 次

中國對美國的年度產品貿易順差達3,470億美元。為改善美國和中國貿易關係,中美雙方於習川會面後,公布旨在消除貿易不均衡的「百日計畫早期收穫計畫」共識內容,包括中方同意最遲於今年7月16日將擴大開放進口美國牛肉,將為美國業者帶來龐大的收益,給足川普面子。

隨著中國城市化率提高以及國民可支配所得增加,2020年中國牛肉消費量,預估將達到1000萬公噸,如此廣大消費市場,對美國畜牧業具相當大的吸引力,也成為中美貿易談判的重要棋子。

相對的美方也將提出法規,允許煮熟的中國大陸雞肉進入美國市場(合法出口到美國的雞肉,必須符合美國農業部認可的禽肉產品標準,目前只有美國本土、加拿大和智利的雞肉達標),儘管未說明細節,但這已經是中美貿易談判的一大突破,勢必對蔡政府帶來壓力。
事實上,川普上任後,美方已經多次提及台灣在美牛與基改食品等產品的標示上,設下貿易障礙,並要求台灣應盡早針對美豬瘦肉精訂出殘留標準,進而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

儘管蔡政府表示會在確保食品安全及農民權益的前提下,來考慮台灣參與國際經貿協議等相關事宜,然而以蔡政府對美國依賴程度之深,將很難抗拒美方要求;尤其民進黨籍嘉義縣長張花冠,在美方面前提到已經準備好因應美豬進口的衝擊,勢將壓縮台灣與美國談判籌碼(南韓則善用農民抗爭),實屬不智。

另,有關進口基改作物標示問題,為了方便國人選購,我國立法明定包裝和散裝基改食品須強制性標示,甚至立法禁止基改食品進入校園。對此美方認為台灣政府的作法未以科學證據為基礎,造成技術性貿易障礙(TBT)應予以排除;尤其美方對於運用新興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所產出的作物,傾向不屬於基改作物的見解,在國際間仍有爭議。

對於這些未來可能端上台美貿易談判桌的議題,蔡政府能否集思廣益做足準備,外界多所質疑,未來蔡政府能透過台美貿易談判,換到甚麼有利於台灣產業及農業的條件,國人應該共同來監督,以免又落入為了經濟不得不犧牲農業的老台詞,最終順了「美」意,卻逆了「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