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孩子不易憂鬱 董氏:培養習慣

林亭妤 2017/04/11 14:44 點閱 21161 次
有從事中度或劇烈運動的兒童,較不易出現憂鬱症狀。(photo by 網路截圖)
有從事中度或劇烈運動的兒童,較不易出現憂鬱症狀。(photo by 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不要再用一支手機打發孩子的注意力了!董氏基金會11日指出,有從事中度或劇烈運動的兒童,較不易出現憂鬱症狀。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當運動達到很喘的狀態時,大腦專注於運動與生理當下,將降低兒童沉溺在負面情緒的機會;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也說,運動還能訓練孩子的執行功能,對身心帶來諸多益處。

常哭泣、不講道理、出現分離焦慮、過度誇大自己的不好、產生憤怒或敵意、覺得大家都在說自己壞話,甚至出現退化性行為等,吳佑佑11日透過董氏基金會新聞稿表示,上述都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憂鬱症狀。

「憂鬱的孩子其專心度與耐受力會變差,於是學習與成績退步,但仍會看電視、上網、打電動,因而造成許多家庭衝突。」吳佑佑提醒,當家長發現孩子成績不如以往時,應先試著了解原因或就醫,若孩子有輕度的憂鬱傾向,可輔以認知行為的協助,像是給予事情合理的解釋。

兒童憂鬱症的治療要即早介入,因孩子罹患憂鬱症期間所產生的負面想法與經驗,並不會隨著治療改善而消失!吳佑佑舉例,若10歲孩子在學校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負面經驗,就算後來情緒已改善,但孩子還是會不想回學校,因此除了症狀的改善,更須注意孩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問題。

「運動可以是一個輔助治療的方式,能增加社會互動的訓練。」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運動是可控制的行為,自行訂定運動的時間與目標,透過練習讓運動事項變得熟悉,兒童也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

葉雅馨強調,當運動達到很喘的狀態時,大腦會專注於運動與生理當下,可降低兒童沉溺在負面情緒的機會,達到良好的情緒轉移效果,同時運動還能增加兒童與他人的互動,提升友伴關係。

「兒童時期因體能狀況較好,是運動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建議平日可從簡單的跳繩或慢跑運動開始,將時間拉長就可以達到中度或劇烈運動的效果。」葉雅馨指出,「好玩」為兒童階段習慣養成的關鍵,但萬一家中兒童不愛運動,建議家長先讓孩子對運動感到有趣,並善用鼓勵、激勵、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