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說好的謙卑在哪裡?(陳令杰)

陳令杰 2017/03/22 16:30 點閱 4565 次
原住民代表日前在凱道前呼籲政府正視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議題。(photo by 網路截圖)
原住民代表日前在凱道前呼籲政府正視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議題。(photo by 網路截圖)

近期張景森針對傳統領域的一席話,不僅惹怒了臺灣原住民團體,也惹毛了長期對於原住民議題關切的文化與學術界。筆者對原住民傳統領域劃分排除私有地關切兩點,第一,張景森乃至於民進黨政府對於原漢歷史之淺薄;第二,歷史口傳能否作為一種證據?

原漢本不同

歷史學者研究指出,原住民長期在漢人、殖民者的拓墾過程中,逐漸喪失自己的土地、生活領域。此一被消失的生活領域,來自於「狡猾的」漢人連哄帶騙,透過各種方式,取得原本屬於原住民的土地。人類學家亦指出,非原住民者往往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即從來不曾意識到原住民原有與漢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與維繫社群的體系。

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外來者一再地利用這兩者之間不同的文化與價值體系,侵蝕原住民原本的生存空間、文化習慣,然後再堂而皇之地帶著「文明」的傲慢去「教化」原住民。

漢人巧取土地

張景森說:「就算是一個樂於跟部落分享土地的原住民,會同意這麼囉嗦的程序嗎?」正顯現長期以來原住民「樂於分享」的價值觀被漢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利用:從清代的地契與文獻中可知,清代漢人透過聯姻、土地所有權觀念的落差或欺負原住民不識漢字等各種方式,騙取、入侵與占有「番地」。

曾往新竹縣尖石五峰地區走過的人,必定對滿山遍野的美景、美味的鱒魚與舒適的民宿印象深刻。但你可知這些土地都是原住民保留地?本應無權在這此開發民宿置產的漢人,甚或自豪於如何「取得」原住民的「分享」,開發出這片山野。在公權力不彰、商人唯利是圖、山外你我只是短暫歡愉停留之下,當代漢人的強取豪奪,在臺灣各個原住民居住區域與部落不斷上演著。

口述是重要輔助史料

目前許多歷史學家使用清代以降的地契資料,作為研究原漢之間土地爭議的重要證據,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曾對原住民所作的調查,更留下了數量可觀的報告、地圖與紀錄。國民黨政府撤臺以後,漢人繼續以文明之姿強勢改變原住民族的文化、語言與生活領域,許多人類學和語言學者為搶救快速消逝的原住民文化與語言,跑遍各部落與時間賽跑。

目前藏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的這許多材料,結合口述歷史,都足以勾勒出原住民的傳統領域,成為張景森所要的實質「證據」。

民進黨謙卑何在?

原民團體並沒有主張剝奪私人財產,而是「傳統領域內的私人土地開發,原住民有權行使諮商同意權」。張景森自以為緩解原漢衝突,刻意使用的語彙實則汙名化原住民族爭取傳統領域的努力,並挑起了以漢人為多、擁有私人產權者的反彈。民進黨政府面對原住民族時,你們說好的謙卑究竟在哪裡?

傳統領域並非無法與私人產權共存,只是難道我們對於這塊美麗島的想像,只有開發、開發、再開發嗎?學者林益仁撰文就提供加拿大Nisga'a原住民族與私人產權共存的例子,以及跳脫世俗層面財產權爭議、聯合不同族群「一同仰望這塊土地」。

臺灣最驕傲的,正是多元的文化與包容共存的價值,而我們的政府應該做的,是協助國人真正了解原住民族在歷史上乃至今日受到不對等的遭遇、原住民的實質文化內涵(不是唱歌跳舞給遊客看),以及原住民爭取傳統領域議題中原住民族與土地和諧共存的價值與意義;

在這一切之前,政府則應帶頭革除自身傲慢,切莫製造不必要的族群對立,加深我們早已過度世俗的土地財產觀念。(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生)